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东方养生》 > 2010年第5期
编号:12032973
听王孺童聊聊“解脱之道”(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1日 《东方养生》 2010年第5期
     影像,而儒家想要极力维护的那个人类社会,是根本不可能永久延续下去的,随着人类与地球乃至宇宙的“生住异灭”必然趋于灭亡。对于寻求解脱的人来说,世间就是负累,必须否定家庭、否定社会、否定世间、超出轮回,才能证得永恒的解脱。

    佛教所要解决的,不是让人们如何更好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而是如何从根本上摆脱人类的基本生理缺陷——生、老、病、死。伟大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在其出家前贵为王子,英俊威武,有三妻一子,且学识渊博。作为一个人来讲,他的人格已经达到极致。还有什么不能令他满意,反而促使他毅然决然地放弃安逸的生活,连夜逃出宫去,出家苦行,九死一生,险些饿死呢?正是由于佛陀体察到,不论世间的生活多么奢华,地位多么的高贵,都难以避免生老病死的生理过程。

    因果中不得解脱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多做善事是信佛的体现,佛教并不反对帮穷济困的善行,但那只能给行善者带来世间的福报,而不是真正永恒的解脱道。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不是佛教的道理,是所有宗教、所有道德、所有社会。所共同推行的一个伦理价值。

    现代社会宣扬“爱”,但“爱”在佛教理论里,是“执著”的代名词。是烦恼产生的一大根源。当然,这并不是说佛教就彻底否定了“爱”,只不过是对“爱”的内含与外延的界定有所不同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4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