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新知杂志》 > 20119
编号:13762610
糖尿病的病因探讨(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1日 《医学新知·综合版》 20119
     1.3 病毒感染

    对糖尿病易感的人感染了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流感病毒、EB病毒、脑心肌炎病毒、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柯萨奇B4病毒和新肠道病毒)[10-15]和肝炎病毒等,都会引起急性胰腺炎,使胰岛β细胞坏死或凋亡。可从糖尿病患者胰腺、小肠标本分离病毒,免疫组化试验、核酸杂交试验、电镜观察或RT-PCR从患者血清检测病毒核酸、病毒核酸全基因分析和病毒抗体检测等,通过上述检测技术都能得到证实[16-18]。病毒通过胰岛细胞膜的受体,进入胰岛β细胞。胰岛内有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巨噬细胞和多形核细胞浸润,引起胰岛β细胞溶解、坏死和凋亡。病毒抗原激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加重β细胞变性。病毒进入β细胞后,病毒核酸也能整合到宿主细胞核酸中,使胰岛基因变异,合成异常胰岛素,正常胰岛素分泌减少和不足。人体胰岛素缺乏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的根本原因。胰岛素能使血中葡萄糖顺利进入器官组织,并为它们提供能量。当血中胰岛素减少和不足时,葡萄糖无法进入组织细胞,血糖因此升高,引发糖尿病[19、20]。病毒感染不是引发糖尿病的元凶,只是一种引发糖尿病的诱发因素,在1型糖尿病较常见。
, 百拇医药
    1.4 妊娠因素

    在妊娠期,母体合成和分泌多种促使胎儿生长发育的激素,如胎盘生乳素、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这些激素都有阻断母体产生胰岛素的作用。在妊娠第24周~28周是这些激素分泌高峰期。雌激素增多,还可诱发机体自身免疫,产生病理性免疫反应。加速胰岛β细胞破坏。胎盘胰岛素酶还能加速胰岛素降解。孕妇大多处于低血糖状态,低血糖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出现低胰岛素血症。低胰岛素血症又可引发体内脂肪分解,使游离脂肪酸和酮体升高。孕妇常患酮症或酮症酸中毒。高龄妊娠、肥胖是妊娠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多次妊娠更易诱发2型糖尿病。

    1.5 肥胖因素

    60%~80成年糖尿病患者发病前都有肥胖史。中心型(腹型)肥胖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中心型肥胖患者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比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易发生2型糖尿病。年龄大的人容易超重,高龄病人容易患糖尿病。不卫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过量进食,热量超过人体生理需求,吸烟嗜酒,容易引发高血糖。膳食结构不合理,偏食,饮食中缺乏维生素D,也能引发糖尿病[21-23]。肥胖时,脂肪细胞膜和肌肉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量减少,对胰岛素亲和力降低,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葡萄糖进入细胞需要更多胰岛素,导致糖的利用发生障碍。体内脂肪越多,对胰岛素需求越大,胰岛β细胞的负担也越重。体力活动能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体力活动减少,降低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糖的利用发生障碍,血糖升高,而引发糖尿病。
, 百拇医药
    1.6 精神因素

    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引起高血糖激素(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大量合成和分泌。约有半数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5年曾有严重精神创伤。城市居民精神压力较大,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农村居民。脑力劳动者患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

    1.7 环境因素

    空气污染、饮用水污染、噪音和化学毒物微生物毒素摄入都能诱发机体基因突变。突变基因积累到一定程度,对胰岛β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造成极大危害。

    1.8 自由基因素

    在机体代谢过程中,自由基具有极强氧化反应能力,使生物膜上的磷脂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分解成过氧化脂质。过氧化脂质可与细胞的蛋白质、核酸作用,破坏细胞结构,造成染色体畸变,损害胰岛β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存在自由基清除系统。当机体平衡失调时,自由基清除系统发生障碍,自由基在体内积聚。在2型糖尿病患者,葡萄糖和糖化蛋白自动氧化,导致体内自由基升高,破坏胰岛β细胞,损害胰岛素生产和分泌功能,最终导致糖尿病。
, 百拇医药
    1.9 继发性糖尿病

    糖尿病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大多数糖尿病属于原发性。继发性糖尿病继发于其他疾病。又有胰原性糖尿病(急性和慢性胰腺炎)、内分泌性糖尿病(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功能性垂体腺瘤和嗜铬细胞瘤、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血液真性红细胞增多性糖尿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医源性糖尿病(长期服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噻嗪类、呋噻咪药物和肝源性糖尿病)之分,种类繁多。

    2 结语

    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的终生性疾病。糖尿病发病与机体遗传基因、免疫功能紊乱、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由于胰岛β细胞受到损害,不能正常合成和分泌胰岛素或胰岛素抵抗,组织细胞不能正常进行新陈代谢,因而血糖浓度升高。临床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喝、多食、多尿和消瘦。采用胰岛素治疗和控制饮食,只是治标的权宜之计,不能根治糖尿病。研究和探讨糖尿病的病因学,试图从根本上为治疗糖尿病或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人类基因密码的破译,有望通过基因治疗修补胰岛β细胞缺陷的基因。干细胞移殖手术推广和应用有利于重建胰岛β细胞,恢复胰岛素合成和分泌功能。对自身免疫的糖尿病患者,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糖尿病胃转流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环境卫生条件、居住条件的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适当参加体育活动,生活习惯的改变,粗茶淡饭,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放松心情,赶走体内自由基。病毒疫苗的发展和应用。中成药调整机体脏腑阴阳气血平衡,补心安神。改善血压,调整血糖浓度,改善血脂,调整血液黏度,预防或推迟并发症发生。诸多措施,标本兼治,将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有力的保障。糖尿病患者康复后能长期摆脱对降糖药的依赖。预防和根治糖尿病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重而道远。
, 百拇医药
    近来,科学家成功研制出治疗糖尿病新药-利拉鲁肽(liraglutide),商品名诺和力(victoza),是一种人胰高糖素样肽-1(glucagon like peptide-1,GLP-1)类似药。利拉鲁肽是GLP-1受体刺激剂。GLP-1是人体内一种生理性多肽,能根据体内葡萄糖水平高低,按照人体需要生产和分泌胰岛素,抑制胰岛素拮抗激素-胰高糖素的分泌,从而发挥降糖作用。在天然GLP-1的分子结构上更换上一个氨基酸,增加一个16碳棕榈酰脂肪酸侧链,保留天然GLP-1功能,克服其易降解的缺点。能根据患者血糖浓度智能调控胰岛素的生产和分泌,让胰岛素分泌量刚好符合患者需要,保持体内血糖平衡。一次用药后,药效持续24小时[24、25]。患者每天只需用药一次。新一代降糖药已获得美国FDA、欧盟、日本和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新一代降糖药将在我国上市,对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 Diamond PG. Incidence and trends of childhood type 1 diabetes worldwide 1990-1999.Diabet Med,2006,23(8):857-866. ID:16911623

    [2] Patterson CC,Dahlquist GG,Gyurus E,et al. Incidence trends for childhood type 1 diabetes in Europe during 1989-2003 and predicted new cases 2005-20:a multicentre prospective registration study.Lancet,2009,373(9680):2027-2033. ID:19481249, http://www.100md.com(邵惠训)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