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药品研究 > 药物不良反应 > 药物安全 > 抗生素专题
编号:13742321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和临床合理应用(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212
     【摘 要】抗生素是人类在医药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之一,它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滥用问题也日益严重,对人们的健康构成极大危害。为了避免抗生素的滥用,提高抗生素使用的有效性,本文将针对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正确合理的使用抗生素。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9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237-01

    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问世,抗生素开始步入历史舞台,它们的发现解决了很多人们一开始解决不了的问题,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微生物对它们的耐药性及不少抗生素的副作用等问题陆续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的发生,除抗生素本身的因素外,与药物的有效选择、合理应用有重要关系。所以我们必须促进其合理使用,把握好用药原则,避免抗生素的滥用,提高抗生素使用的有效性,保障人类生命安全。
, 百拇医药
    1 抗生素的分类

    自1940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在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根据抗生素化学结构及作用机理大致可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脂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以及作用于革兰氏菌的其它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和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

    2 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抗生素在临床上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其不合理使用、滥用问题也日益严重。据美国疾病管理中心调查,美国每年约1、5亿件抗生素处方中,就有1/3为非必要处方。据2006-2007年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医院的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高达70%,其中外科患者几乎人人都用抗生素,比例高达97%[1]。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特别在临床上的滥用,引起耐药菌的产生,这已成为当前临床的一大问题[2]。细菌一旦产生耐药性后,如果不使用更加强有力的抗生素则疗效达不到预期效果。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逐年下降,耐药率明显增高[3],而且许多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 百拇医药
    3 常见抗生素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3.1 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抗生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有过敏性休克、药疹、血清病型反应、溶血性贫血级粒细胞减少等表现。

    为防止各种过敏反应,应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用药史、药物过敏史、家属过敏史,并进行青霉素过敏皮试。应用青霉素及皮试时应做好急救准备,如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等药物和注射器材,以便一旦发生过敏休克,能及时治疗。

    3.2 头孢菌素类

    3.2.1 过敏反应为头孢菌素类药物最主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皮疹、药物热、哮喘等,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同时它与青霉素类存在部分交叉过敏性。

    3.2.2 一代、二代头孢菌素类由肾代谢,可至肾损害。
, 百拇医药
    3.2.3 长期应用三代、四代广谱头孢菌素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念珠菌感染。

    3.2.4 服药期间饮酒者,可产生“戒酒硫样”反应。

    3.2.5 血液系统反应也是其不良反应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凝集功能障碍、急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粒细胞减少等。

    鉴于其不良反应,我们在用药前应询问病史,进行皮试,并在应用过程中做好急救准备。在有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及老年人中应避免大剂量、长疗程应用该类药物,并及时补充维生素K。此外儿童、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者需慎用。

    3.3 氨基糖苷类

    3.3.1 耳毒性 药物在内耳蓄积,可使感觉毛细胞发生退行性和永久性改变,但程度不一。本类药物可通过胎盘屏障,造成胎儿先天性耳聋。
, 百拇医药
    3.3.2 神经肌肉阻滞 临床表现为肌肉松弛,心肌抑制,血压下降,甚至呼吸麻痹而致死。

    3.3.3 肾毒性 临床上常见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均会发生肾毒性反应,临床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等,严重者可至无尿甚至肾衰。

    3.3.4 过敏性反应 如过皮疹、药热、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过敏性休克等。

    3.3.5 二重感染 如用药时间过长,产生耐药性并导致二重感染。

    3.3.6 此外,部分药物可引起肝损害、ALT升高,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少数还出现黄疸,停药可恢复正常。

    为减少氨基糖苷类药物不良反应,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用药,选择适当的给药方案、给药途径、剂量和疗程。对于应用此类药物超过7天者,还要特别注意监测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4]。
, http://www.100md.com
    2、选择较低毒性药物,如奈替米星、依替米星;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如新霉素、西索米星等应尽可能避免使用。同时应注意配伍用药,应注意避免与其他具有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的药物配伍[5]。

    3、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及老年病人慎用,孕妇慎用或禁用[6]。

    4、若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并采取相应治疗,严重者应注射钙剂。

    3.4 大环内酯类

    本类药物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系统的反应,如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偶可见肝功异常、药疹、听觉障碍、过敏反应等,同时心脏毒性反应也是该类抗生素共有的特殊类型的不良反应。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肝功能不全者要慎用,孕妇和哺乳妇女均须慎用,必要时宜暂停哺乳。

    3.5四环素类

    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功能紊乱、二重感染及肝肾功能损害,影响骨骼和牙齿发育等,故孕妇及8岁以下儿童禁用。临床上应用四环素时,应避免太阳光照射,并注意其适应证,以减少其不良反应发生[7]。

    3.6 氯霉素类

    氯霉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多而严重,主要有骨髓造血功能抑制、二重感染、以及灰婴综合征和过敏反应等。鉴于此,在用药前必须详细询问药史,过敏史,在使用中严密观察,即便是以往没有过敏史,也干万不可大意,过敏反应往往发生在二次用药的过程中。, 百拇医药(范炎峰 荆玲 周继红 贺丹桔)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药学版 > 药品研究 > 药物不良反应 > 药物安全 > 抗生素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