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6年第2期
编号:12749180
阴中求阳联合补血调血法治疗肾阳虚型慢性肾病5期验案三则(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1日 中国中医药信息 2016年第2期
     关键词:阴中求阳;补血调血;肾阳虚;慢性肾病5期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2.033

    中图分类号:R272.9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2-0112-03

    慢性肾病5期为临床常见病,其病情较重,多以周身水肿为主要表现。中医诊治方法较多。兹以笔者诊治三则病案为例,阐述阴中求阳联合补血调血治法在慢性肾病5期治疗中的良好疗效及中医病理生理机制。

    1 理论溯源

    “阴中求阳”理论来源于阴阳学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此论述阐明了阴阳互根互用和阴阳转化的辩证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阐述了阴阳对立统一及互根互用的关系;另外,《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也明确指出阴阳互根互用,阴阳失衡则精气离决,百病丛生。总之,《素问》高度概括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为“阴中求阳”理论提供了依据。

    此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在论述针灸治法时,又提出了“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而《难经·六十七难》“阴病行阳,阳病行阴”也是在阴阳互根互用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阴阳论治的治法[1]。张介宾“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更直接指出了“阴中求阳”的治法。对肾阳虚类疾病治疗,于补阳药之中配伍滋阴之品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0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