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医药》 > 2011年第1期
编号:12085195
血液科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时机及治疗药物的合理使用(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月1日 《上海医药》 2011年第1期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是指真菌侵人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对IFI认识和研究的深入,IFI的高发生率和高死亡率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各种新的抗真菌药物的不断上市也使得抗真菌治疗的临床策略和药品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血液病患者因自身免疫力缺陷、使用放化疗或免疫抑制剂以及常合并粒细胞缺乏症等因素,是IFI的高危人群。如何正确把握血液病患者抗IFI治疗时机、合理选用抗IFI药物,已成为血液科和感染科医师必须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具体病例进行讨论。

    1 临床病例

    1)病例1:男性,64岁,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患者。经硼替佐米(1.75mg,第1、4、8和11天)+地塞米松(40mg,第1~4和8~11天)化疗2个疗程后,白血病获得完全缓解。拟出院前患者出现发热和咳嗽,其中发热呈间歇性,体温多在38℃~39℃之间;咳嗽剧烈,难以入睡,伴少到中量白色黏液痰。查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肺部CT示双中下肺有“毛玻璃样”弥漫性病变。送血细菌培养、痰涂片、痰细菌及真菌培养,同时给予亚胺培南抗感染治疗,3d后症状无缓解;加用万古霉素,3d后症状仍无好转。血及痰细菌培养(各2次)无阳性发现,痰涂片(3次)及痰真菌培养(2次)均提示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加用伊曲康唑静脉滴注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4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