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信息》 > 2018年第9期
编号:13312796
不同类型玻璃膜疣的影像学表现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3月5日 《医学信息》 2018年第9期
     2.2基底膜层状玻璃膜疣(basal laminar drusen,BLD) 常见于40~60岁人群,通常为双眼发病,与典型玻璃膜疣在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变化、预后转归等方面均不完全相同。电子显微镜下其病理组织学的改变为RPE底部细胞内褶与色素上皮基底膜之间有长条形胶原沉着,RPE基底膜也可以有结节状增厚[3]。其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其与AMD关系不大。眼底镜下见患眼颞上下血管弓以内可见数量不一、黄白色、圆形的点状病灶,呈散在或聚集成簇状分布。FFA检查显示患眼后极部疣状物所在区域动脉期均可见到大小不一、单个或融合成簇状的点状强荧光。在暗背景对比下可见典型“星空状”表现。造影晚期点状强荧光的荧光强度均减弱。未见荧光渗漏和形态大小变化。FFA造影中“星空样”这一特征性的表现被认为是BLD的主要确诊依据[6]。OCT检查显示患眼RPE-Bruch膜复合体层丧失光滑完整的结构,可见多个连续、呈锯齿状的小结节状突起,部分患者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内、外节层与RPE层分离,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局部隆起[7]。卵黄样黄斑脱离是BLD的另一特征性眼底表现,在OCT像上显示为嵌合体带层与RPE层分离。这种分离产生的腔隙被称为“卵黄样腔隙”,在腔隙的底部,可见与BLD相对应的RPE层锯齿状突起[8]这种卵黄样腔隙可诱发浆液性或出血性RPE脱离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3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