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2019年第8期
编号:13415709
基于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药鉴定技术》教学模式探索(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8月1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9年第8期
     2.1.2 教学内容调整 以学生毕业后进入医药工作岗位的实际技能需求为导向,适当调整《中药鉴定技术》的授课内容,将教学内容干货化,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保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毕业要求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另外,根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和教学模式的不同,建立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和标准,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2.1.3 帮助学生高效学习 通过中药材比较学习的方法[4],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①如同物异名的中药材益母草(东北:坤草,江苏:天芝麻,青海:千层塔,四川:血母草);②异物同名的沉香和甲沉香;③同科同植物的不同用药部位的中药性状鉴定比较(廖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称何首乌,其藤茎称首乌藤);④同科同植物同药用部位但采收期不同的中药性状鉴定(芸香科植物橘的不同时期);⑤来源相近的不同中药性状鉴定(天冬和麦冬都来源于百合科,天冬是百合科植物天冬的干燥块根,其性状特征:干燥的块根呈长圆纺锤形,中部肥满,两端渐细而钝,长6~20cm,中部直径0.5~2cm,表面黄白色或浅黄棕色,呈油润半透明状;而麦冬是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其性状特征为块根呈纺锤形,长1.5~3.5cm,中部直径3~7mm,表面土黄色或黄白色,有较深的不规则细纵纹,质韧,断面类白色,嚼之微有粘性)。另外,还可以通过归纳总结中药鉴定知识,编成歌诀,助于学生中药材的记忆;通过产地表述中药材名称(如四川产的川贝母、川牛膝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5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