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学刊》 > 2008年第11期
编号:11703073
论高血压的中医概念与病名(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1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年第11期
     摘 要:根据高血压病中医诊断不明、概念不清的临床背景,提出高血压病的中医概念为“脉胀”,其生理、病理、病因及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等均可用中医血脉理论来解释。并从中医角度系统论述了中医血脉理论的内容,为“脉胀”这一高血压的中医病名提供了理论根据。

    关键词:高血压病;脉胀;血脉理论

    中图分类号:R259.4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11-2321-03

    Dissertation on TCM Conception and Name of Hypertension

    

    WANG Qinghai
, 百拇医药
    (Guangdong Province Second Hospital of TCM,Guangzhou 510095,Guangdong,China)

    Abstract:Hypertension has unclear conception and indefinite diagnosi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this clinical background, the author raised the TCM Xuemai theory to explain its physiology, pathophysiology, etiology and evolutional laws of hypertension and gave the TCM conception of Maizhang for hypertension. In this essay, the author expounded the TCM Xuemai theory in detail from the point of TCM view and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nomination of Maizhang for hypertension.
, 百拇医药
    Key words:Hypertension;Maizhang;Xuemai theory

    

    高血压的中医诊断不明确,历来是影响中医临床的一个重要难题[1],诊断不明确的原因是高血压的中医概念不清楚,也是影响中医临床疗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普遍认为,高血压是西医病名,中医没有相对应的病名,根据其临床上常常出现的头痛、头晕等症状,把其列为头痛、眩晕的范畴。如果出现中风症状,则又列为中风范畴。有的学者把高血压与中医的肝风、肝阳相联系,用于分析高血压的病因病理和指导治疗。

    笔者认为,这些认识是错的,是从表面现象出发的牵强附会。高血压应属于中医“脉胀”的范畴,其发病原因、病理变化都可以用中医血脉理论来解释。下面仅从血脉的生理病理、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从中医角度明确高血压病的中医概念和诊断,从而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
, 百拇医药
    1 脉胀溯源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脉胀”的专篇论述。《灵枢•胀论》记载:“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曰:脉大坚以涩者,胀也。”[2]笔者认为,此句是指根据脉象来诊断胀病,也是专指脉压过大引起的脉搏胀满,此与血压过高引起的高血压的情况十分相似。明代医家张介宾在解释这句话时指出,“脉大者,邪之盛也,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脉坚者,邪之实也,涩因气血之虚而不能流利也。”[3]此处清晰地解释了脉胀的基本病因,一是邪实,一是气血虚而不能流利运行,都可导致脉压增大而出现脉胀。至于哪些因素会引起脉胀?《灵枢•胀论》也有明确的解释。“黄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顺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而为胀也。”这里明确指出,脉胀是“营卫”的病变,也就是气血的病变,气血运行失常为逆,营卫气血留止而不行,则为脉胀,其中“气”不能正常运行,是引起脉胀的主因。如“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此外,《灵枢》也专门讨论了“气之令人胀”的部位有3种,一是在血脉,二是在脏,三是在腑。其实,胀在血脉是胀的基本病理,胀在脏腑,应该是脉胀对脏腑的影响,此处与高血压病和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情形是相同的,如“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这是血压增高引起的症状,合并心衰时则表现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若先有脉胀,再遇“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2]出现脑出血、脑梗塞等症状。
, 百拇医药
    2 血脉的生理

    2.1 血

    血是脉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水谷精微,《灵枢•决气》篇定义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其形成过程是中焦脾胃所受水谷之气通过“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灵枢•营卫生会》)。血液的性状有两种,一种是“血出而射者”,血出呈喷射状,即动脉血,因其“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 其血滑,刺之则射”;另一种是“血少黑而浊者”,血出缓慢,即静脉血,因其“阳气畜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灵枢•血络论》)”。

    另有一种具有营养作用的物质,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叫“营气”,其“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灵枢•邪客》);由于它也是血的一种功能属性,代表血的濡养功能,不能截然分开,故常“营血”并称。
, 百拇医药
    “血主濡之”(《难经•二十二难》)。血液生成之后,注于脉中,运行于周身,起滋润濡养作用。即如上所说:“以奉生身”、“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维持各部的生理功能,使“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脏生成》)。”另一方面也带走各脏腑组织代谢的废物,避免了有毒物质的蓄积,因此,脉络的末端同时也是营养代谢的处所。

    津血互换津血同源而异流,津在脉外,血在脉内,津液入于脉内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血液渗出脉外则成为津液,这种津血互换的过程是在络脉系统及其循环通路缠绊之间完成的。正如《灵枢•痈疽》所言:“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2.2 脉

    脉是约束血液流通的管道,《灵枢•决气》定义为:“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其功能是“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脏》)。由于其既与五脏相连,又独立于五脏之外,非脏非腑,故《内经》将“脉”视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脏器,命名“奇恒之腑”。其性质是“皆藏于阴而象于地“,功能是“藏而不泻”,而且“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脉之长短, 血之清浊,……皆有大数”(《灵枢•经水》)。由于脉是运行血液的通道,必须具备一个分布在全身的庞大的网络系统,这个网络有粗有细,粗的有十二条,象主河道一样呈纵行分布,称之为“经”,较细的有三百六十五条,纵横交错于周身,称之为“络”,络脉还可分化为无数个孙络,深入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以运送血液到达目的地,以发挥血的营养濡润作用。

    遍布全身的脉络具有面性弥散、运行缓慢、末端连通等特点。络脉的空间结构特点决定了在脉道中线性流注运行的血液进入络脉后,具有面性弥散、运行缓慢、末端连通、津血互换、双向流动、功能调节的运行时速特点,这对保障脏腑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血液渗灌濡养脏腑百骸作用是通过在十二经脉“首尾相贯,如环无端”的运行方式中实现,而且在逐层细分的脉络特别是其末端完成的,正如《灵枢•卫气失常》所言:“血气之输,输于诸络”。, 百拇医药(王清海)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