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200383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与对策(2)
http://www.100md.com 2002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6期
     为的支持。

    3逃避不愉快的状态或活动

    学生问题行为的第三个重要的动机是逃避烦闷、挫折、乏味和不愉快的活动。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逃避或避开不愉快的刺激就是一种强化。有些学生把学校发生的许多事都看作是不愉快的、烦闷的、挫折的和疲惫的,对于那些在学校里反复遭受失败的学生尤其如此。学生经常表现不良,只是为了逃避不愉快的活动。如有的学生频繁请求上厕所、削铅笔就是逃避行为。有时候学生表现不良就是想被逐出课堂,如果教师这样做了,就会与管理目标产生相反的作用。

    三、 学生问题行为的预防策略

    无论是显性问题行为还是隐性问题行为,都不可避免地干扰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学生问题行为。在预防、控制和解决问题行为时,应先从问题行为的本质原因考虑,既要做好预防工作,又要解决好现有的问题行为。

    1预防策略 预防是最理想的方法,教师要尽量做到以预防为主,以处理为辅

    第一,优化教师素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一般来讲,学生倾向于服从、尊重那些素质高的教师。一个素质较高的教师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他教的班级就会较少产生问题行为。教师的素质一般包括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育素养,即:既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既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要有良好的教育理论修养和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既要有严谨的教风,又要有高涨的热情;既要有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又要有教学上的民主。

    第二,发扬教学民主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协调活动,需要师生共同管理课堂纪律,不要只把它看成是教师对学生的监督、控制。要引导学生按照课堂纪律的要求,规范个体行为,控制问题行为的发生。课堂中的教学气氛和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友好的,绝不能专断、冷漠、过于严厉。教师还应注意的是,频繁使用竞赛、名次、奖品等鼓励竞争的强化方式以及用指责、训斥等来刺激学生,会造成或加剧学生的适应不良问题。

    第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人际合作。只要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就会较少产生问题行为。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策略很多,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那些具有隐性问题行为的学生,因为这样的学生不易引起教师的注意,但是引起的问题行为却更难处理。

    第四,充实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教学内容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积极投入。相反,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则会使学生感到厌倦、产生反感、引起焦虑,从而引发问题行为。因此,在设置课程内容时,要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坚持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奠定基础。如此一来,就会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第五,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不仅是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有效途径,而且具有发展学生智力的功能。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说明教学方法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适用于学生学习,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的学生上课时爱做小动作,是因为他们闲着。教师在课堂上不要让学生闲着,要准备好有吸引力的内容和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有时学生感到疲劳而注意分散,教师可有组织地让学生松弛一下,或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讲个笑话,或让学生有组织地活动一下,改变一下姿势,以减轻疲劳。如果教师选择了一种适用的教学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机率。

    2调控策略 对于已发生的问题行为,要采取积极的调控策略

    第一,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调控 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注意听讲,教师可以说,看哪些同学专心听讲;发现学生违纪行为,一般不要指名道姓地批评,尽量用非语言行为控制,如教师用目光、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走近学生等非言语提示学生注意控制自己的违纪行为;师生之间心灵沟通,教师投向学生的一个期待的目光,会在学生那里产生一种感激之情。使用以上策略,教师应注意表扬好的学生和良好的行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表扬是强有力的激励。教师要想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不妨表扬他们所做出的良好行为,就是说要从这些学生的正确的活动人手。如果学生常擅自离开座位,教师就要在他们坐在座位上认真学习时表扬他们。表扬一个学生的良好行为,常会使其他学生做出同样的行为。

    第二,谨慎使用惩罚 当问题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发生时,教师应果断进行处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主要涉及如何对问题行为者科学地实施心理学意义上的惩罚。有效的惩罚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惩罚的目的是让学生经过努力最终“避免”惩罚,而不是一定要让学生不断地去“体验”惩罚; (2)惩罚应尽可能及时,延时实施则须说明原委; (3)惩罚强度应适当,太轻当然无效,过重也会抑制正常的行为;(4)惩罚应基于爱和尊重,态度和蔼与满怀深情地来实施惩罚效果更佳,惩罚务必与说明相结合。

    第三,合理疏导不良情绪 教师应启发、引导适应不良和问题行为者,使之改变对周围环境偏执的认识和情绪反应。教师应制止同伴对他们的讽刺和嘲笑,消除焦虑,避免严重挫折和冲突,使学生能够平心静气地看待发生在自身周围的问题,能用正确的、和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遇到挫折时冷静对待,而不是以问题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

    第四,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教师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防止他们向自卑与自负两极偏移,形成自信而不骄傲,谦虚而不自卑的良好品质;同时教师应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学生能表现和发挥自己的长处和才能,提高他们的“胜任感”和“自我效能感”,以及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进而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通过心理咨询,帮助某些有心理包袱的学生解决问题,使他们轻装上阵,从而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栏目编辑/王 莉 (赵富才)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