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3200237
教师心理素质探析(2)
http://www.100md.com 2002年4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11期
     品上的角色规范。譬如,要求教师道德高尚、言行一致、为人师表、诚实善良、严与律己、宽以待人等角色特征。在教师人格上,西方学者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效能的教师要具有合作、民主、体谅、忍耐、公正、了解学生,给予鼓励等12种特征。我国学者也曾对这一问题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许多一致性的结果。我们可以想像,一个“协作能力差、功利性强”,具有“心胸狭小、行为怪异、性格孤僻”等人格特质的教师,怎么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呢?

    5 教师自我意识

    教师自我意识主要指教师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它与教师品格一样,并不是个别心理机能的体现,而是个体心理活动综合机能的表现。同时,自我意识还是教师人格形成的基础,它蕴涵着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主体自我构建的,教师是这一社会角色的担当者,教师作为个体的本质特征富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创造的潜能。正是教师在承担社会角色的同时,对面临的教育问题产生认知困难或认知冲突,由此而引起心理不平衡或认知失调,使教师不断地按社会的要求调整自我,才使教师心理素质有所发展。因此教师的人格和自我意识,构成了教师心理素质表现形式的主体。

    四、教师心理素质的实质内容

    教师心理素质最核心的成分是其实质内容,它支配和调整着教师工作中的行为表现,也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胜任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心理素质的实质内容大致由五种基本“元素”构成,也可以说是成功教师应具备的五种基本心理能力。

    1 角色适应力——教书育人的基础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是否具备现实角色所应有的心理素质,是否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和学校环境,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条件。教师的角色适应力不仅指教师要适应角色转换,而且在教育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多重角色转换上也要适应。这是教师能否胜任“教书育人”这一社会职业角色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为人之师就要“传道、授业、解惑”,既传学问之道,又传做人之道;既授课堂学业,更授立身之业;既解攻书之惑,更解成长之惑。现实中的成功教育都印证着教师角色适应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2 心灵感悟力——尊师爱生的基础

    心灵感悟力是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感受能力。心灵感悟力强的人不仅能读懂自己的心声和体验,而且能很好地破译他人的心理感受。教师应当对学生心灵有特别的感悟力,既能听“话”,又能听“声”,这样才能破译他人的言外之意,或称言下之意,包括对声调、手势、面部表情等方面的识别能力。善于透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行为动机,并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感悟力强的教师无不具有与人“共情”的心理品质。所谓“共情”就是设身处地领悟他人的所思、所感、所为。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它理解为,能像体验自身的精神世界一样体验到别人的精神世界的能力。教师的“共情”,也有人把它形象地描述为“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能力”。“共情”使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意图,深刻体验到学生的内心感受,客观地理解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从而构建起“尊师爱生、师生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3 情绪控制力——为人师表的基础

    这是个体把握自身,统揽全局的能力。控制力是人的意志力的集中体现,但也渗透着认知智慧和情感智力。控制力可以使人为了长远目标而牺牲既得利益,个人为了追求最后的结果,可以不在乎、或不计较眼前的自我得失、荣辱功过。因此,控制力可以使人情绪稳定,目标坚定,行动果敢而富有效益。教师的情绪控制力可使教师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育活动中。

    教师情绪控制力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它既会给学生心灵带来慰藉,也会给学生心灵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任何教师在教育中处理问题的情绪化倾向,都会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高兴时宽宏大量,可能对学生迁就放纵;不高兴时迁怒于工作,迁怒于学生,拿学生出气。一位教师曾在上课前对学生说:“今天本人心情不好,大家好自为之,不然的话,别怪我不客气!”可以想像,连自己心情都无法把握的教师又怎么能为人师表呢?

    4 心理承受力——诲人不倦的基础

    心理承受力是指个体抵抗既定事实或意外打击的能力。世事沧桑,难以料定,但能够抵抗住命运挑战的人,也就有了命运的“控股”权。无论是承受苦难还是经历幸福,逆境中不气馁,顺境中不忘形,生活中既经得起赞扬,也受得住委屈……因此,承受力强的人往往是逆境中的强者,顺境中的智者。

    教师要协调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的关系。生活在一个有较多挫折刺激源的情境中,承受力强的教师,对教育环境、学生状况、领导素质、社会公正、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随时都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即使在挫折状态下,也会采取正确的方式应付挫折,迅速摆脱挫折对心理的消极影响,并从挫折中学会坚强和奋进。比如,对“后进生的教育”是对教师心理承受力最好的检验,有些承受力差的教师常常对“后进生”表现出“不可思议”,反复地追问自己:“我教了,他怎么就不会呢?”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挫折越演越深,自信心也越来越低。而承受力强的教师面对后进学生,不仅不会“和自己过不去”,相反,会不断地通过教育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会把这个过程视为提高自我,修炼人格,锤炼自己“诲人不倦”精神的良机。现实也正是如此,缺少承受力的教师是很难与“诲人不倦”相提并论的。

    5 教育表现力——教师机智的基础

    表现力是个体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增强自我的一种能力。就人的天性来讲,人皆有一种表现自我以获得认同,甚而超越他人的本能倾向。教育表现力是个人这种本能倾向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中的发展。教育表现力强,不仅意味着个体敢于展示自我,更意味着教师在职业工作中善于发展自我。这就是说,教育表现力既凝聚着个体对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表现为良好的教师机智;同时也凝聚着个体自我意识的成熟,它是教师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集中体现。教师机智是教师教育工作的一个必要素质,一个被动适应,不愿表现,也不善于表现的教师,哪里会有应变性和灵活性呢?他的教师机智又从何产生呢?

    教师心理素质看上去好像是个人的事情,实际上它不仅是一个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问题,它还与教师为人师表、师生关系、教师品格、教育成功、学生成长等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加强教师心理素质培养和自我修炼应该是当前教育领域里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获首届“健康杯”征文一等奖)

    栏目编辑/王莉 (王希华)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