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3200211
教师心理素质探析(1)
http://www.100md.com 2002年4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11期
     一、教师心理素质研究的背景分析

    现代教育领域,从“教师专业化”的提出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对教师个体主动发展尤为关注。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关注教育的发展。20世纪末“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日趋成为世界教育关注的焦点。教师自身素质的自我主动提高是当今社会最关注的主题。教师个体专业角色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的心理成熟水平,其中教师心理素质尤为重要。

    就教师专业发展来讲,目前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在学历的硬件上,不能不说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如小学教师拥有本科学历的已经不在少数。教师的基本功应该说是教师站稳讲台的基本条件,但是,上得了一堂好课,却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比如,教师不懂学生心理,也无视学生的需要,常以己度人;从道理上知道教师要爱学生,工作中却常常“跟着感觉走”;不敢体罚,却“精神虐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诸如此类的不当做法出现的原因,并不是教师不重视对自身心理素质的修炼,而是许多教师根本就不懂一个好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心理素质。因此,让教师了解什么是教师应该具有的心理素质,重视教师心理素质的自我修炼,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我国,对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发展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在重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教师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要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另外,教师心理素质对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体生活质量提高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到了20世纪末期,我国开始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同时也开始重视对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

    二、教师心理素质的内涵界定

    目前,对心理素质的概念作专题论述的极为少见,但散见在各种文章中的表述已经不少。有的属于理论探讨中的心理素质概念,有的是实践操作中的心理素质细则。人们对心理素质的认识,基本上还是统一在科学心理学的大范畴之内,是一种广义的、泛指各种心理因素的品质及其构成要素。而狭义的心理素质应该着重于人的心理生活层面,就当今社会来说,以心灵感受的自由、自觉和自主为前提,人们在主动追求与社会要求保持一致的基础上,注重自我的完善和成功。这就要求个体能够对客观现实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同时在与客观世界的交往中保持个体的内心平衡。能否实现平衡,则取决于个人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这就涉及到狭义的心理素质。狭义的心理素质指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主体自知、自控能力以及协调和平衡能力。这是个体心理的一种有机的综合性的机能状态,它渗透着人的心理现象所包含的各种心理成分,但却不是这些成分的累加,而是各种成分积淀和凝结的结果。

    关于教师心理素质的内涵界定,目前也有不同的观点。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林崇德教授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唐讯等人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从事教育实践中生成和积淀的文化素养、教育才能和人格品质的合金。其中,文化素养和教育才能是教师心理的社会文化形式,人格品质则是教师素质的心理形式。本人认为,前者倾向于在科学心理学范畴内,是对教师心理素质作出的广义的界定;后者侧重于从文化与教育对教师心理素质的作用和形式上划分,而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实质应该有其具体内涵。

    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的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教师心理素质的生成、发展和完善既是教师角色的个性化发展,也是教师个性的社会化过程。教师心理素质虽说是一个体现象,但其发展的好坏,对教师职业角色影响作用的大小,却受制于社会发展及其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当社会发展为教师主动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意识空间和选择空间的时候,教师心理素质发展的主动性和决定性才会在个体现实工作中体现出来。因此,完善的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主要标志。它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在教育活动中直接影响教师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的个性心理因素。它泛指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功能状态和水平,包括教师角色认知、角色体验、教师自我意识、教师品格等因素。狭义的教师心理素质应该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面对教育问题的自我调控、自我协调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它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当教育要求与个人需要相矛盾时的个体的自我协调机能;当个人愿望与教育能力相冲突时的个体的自我平衡机能。

    教师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的一种有机的综合性的机能状态,它渗透着人的心理现象所包含的各种心理成分,但却不是这些成分的累加,而是各种成分积淀和凝结的结果。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必须分层、分类地剖析。这里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作概略分析。

    三、教师心理素质的表现形式

    教师心理素质就其结构来讲,可以从多角度划分。从形式上划分的教师心理素质是与个体自我意识相关的,心理素质的各种成分是能被人所意识到的。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角色认知

    教师角色认知是指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以及对教师职业与社会其他职业的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要比对其他事物的认识复杂难测,它包含教师自我归因、心理控制、社会推理与解释等。对于教师来说,只有清楚的角色认知才能在社会情境中找准定位,恰当行事,做到与现实保持一致,达到良好的角色适应。

    2 教师角色体验

    教师角色体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受到社会及家长、学校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和期待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这里一方面包括教师情绪的自觉能力,即教师对自己情绪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还包括教师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能力。一般来说,这种体验因主体行为引起的他人的不同态度或受到不同评价时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体验。如责任感、自尊感、自信心或自卑感、挫折感等。良好的教师角色体验可以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避免“自我牵连”或“殃及无辜”。

    3 教师角色期待

    教师角色期待是教师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对自己角色行为的看法和期望。一是自我期待,个人对自己教师行为及其发展的期望;二是社会期待,是社会上他人对教师个体角色行为的看法、评价和期望。两种期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现实中教师不仅要有适度的自我角色期待,还要能够不断地认同与内化社会期待的教师角色,这样才会尽快地把社会期望转化为自我期待,不断地根据教育需要做好教师角色换位,从而减少角色混淆和角色冲突。

    4 教师品格

    如果把教师看成学生的楷模,则更注重于对教师人 (王希华)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