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3200215
寻找价值平衡是心理健康的支撑点(2)
http://www.100md.com 2002年4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11期
     在不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影响下,对自我做出片面的、否定性的价值判断,动摇自我价值感,导致适应性障碍

    例如,一个高三的男生在初中时,因同桌给他讲过许多有关男女关系特别是性行为的情形,就开始注意性方面的事情,并且有了手淫的尝试,并逐渐形成习惯。那时他的爸爸正学练气功,家里有一些练功养生方面的书籍。那里面关于“万恶淫为首”和“这种罪恶一定会受到惩罚”等说法使他感到非常恐怖,便想极力改掉手淫的习惯,可是每一次都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他几乎每天都生活在这种严重的趋避式动机的冲突之中,恐惧感和自卑感笼罩了他的心境,他觉得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记忆力都明显下降了。这种负面的体验进一步强化了该生的自卑心理,所以在交往时就感到极度紧张和压抑,在和女同学交往时尤其感到羞耻、自卑和不安,于是更为自己的所谓无能感到自责和痛苦。

    青春期体象问题是中学生性心理苦恼的常见内容。然而所谓养生书籍的误导注入了“罪恶”、“受罚”等可怕的腐朽观念,使中学生面对青春期原本自然的性幻想、手淫等生理、心理现象却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困境。

    三、不了解人类自身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规律,不懂得科学的调控方法,仅凭主观愿望盲目进行自我调节,反而陷入被动的“恶性循环”,失去自信

    例1: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双方总是相伴而生,相反相成,缺一不可。人的心理情绪也是如此:你有欲望,企盼成功,你就一定会有焦虑和不安。焦虑不安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正常反应,是生命和生活的必然组成部分。

    有些中学生不懂得这个道理,误以为有能力的人在生活中是不会也不应该有焦虑情绪的,而应该是“心静如水”,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所以当他们面对重大考试一类的事件时,对正常产生的焦虑反应深感不安,并且以为自己的情绪状态完全可以由自己随意控制或消除。然而主观的顽强努力却适得其反,痛苦的关注体验和顽强抵抗反而使焦虑程度更加严重,形成大脑意识范围狭窄化,降低了思维效率,甚至造成考试晕场的发生,大脑一片空白,无法进行正常的考试了。其实,只要依据情绪发生和变化的规律,调整认知,“为所当为”,完全可以缓解或消除过度的考试焦虑,取得自己应有的考试成绩。

    例2:所谓的失眠症也是中学生常见的心理苦恼。这是一些中学生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现象缺乏科学的了解,企图运用“意志”的力量直接改善睡眠状况,反而引发了失眠苦恼。这种并没有器质性病理基础的失眠现象主要是由错误的认知造成的,而当事人却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和自控能力产生了莫大怀疑。

    这种失眠症状一般都是由当事人一次偶然的感觉、关注和担心而引发的。就寝时,发现自己没有像往常一样按时入睡,马上想到如果失眠一定会影响自己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效率。而且认为人的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人的意志可以随意支配自己的生理活动,于是“失眠者”就开始“命令”自己“什么也不要想了,快点睡吧。”可是,这反而使大脑相应的兴奋状态被进一步激发强化,使原本自然的生理睡眠需要受到更大的抑制。因为你为睡不着而感到苦恼,这种苦恼又进一步促使你睡不着,于是“失眠者”就陷入了“难以入睡”和“忧虑苦恼”交互强化的恶性循环。这时所谓的失眠症也便发生了,然而当事人却为此责备自己的无能。

    著名的森田疗法是解除失眠苦恼的最佳选择。按照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调整原则,宽容地接受“难以入睡”的现实,“不苦恼、不体验、不抵抗”。任凭大脑轻松随意地去想什么,只是不要想忧愁烦恼的事,尤其不要关注“难以入睡”的状况,那么过不了多久就会在“顺其自然”之中不知不觉地坠人梦乡了。如此运用简便方法就可以避免的痛苦,却只是因为缺乏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而长期困扰着我们聪明的中学生。

    四、“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导致个体在利益得失上做出错误的评估,从而动摇自我价值感,在情感的漩涡中苦苦挣扎

    这一类情形大体相当于通常所说的道德认知问题。例如,一个男生在高二时主动向一个女生提出“交友”的愿望,两个人保持了一段超越友谊的密切交往。进入高三以后,女同学向男生明确提出“不要再保持这种接触了”。开始,男生接受了女生的要求。可是当他看到女生与其他男生在一块说笑时,就感到非常难受,无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不能专心学习。这个男生为此感到非常痛苦,因为他觉得:“我答应了女生放弃交友的要求,就已经做出了牺牲,现在她不应该再干扰我了!”

    事实上,男生感到的“牺牲”,完全是从自己对女生情感占有的角度来评价自己和对方的行为的。当初男生主动提出“交友”时,女生为了维护友谊而被动地应允了,实际上是女生为男生付出了牺牲,只是她现在不愿再承诺这无谓的牺牲,终于解脱了。这难道是男生的“牺牲”吗?恰好相反,这是他应该放弃的!更何况对方的情感是不能勉强的,也是无权干预的。在现实生活中,“放弃”不一定都是牺牲,有时恰好是一种获得。

    总之,大量的辅导实践和个案资料都充分说明: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说来最终都是由于自我评价问题所导致的心理冲突,都是在自我概念方面没有解决好“自我统和”的问题,导致不能悦纳自我。在这其中,由于自我价值感的失落而产生的焦虑和痛苦是消极情绪的核心内容。

    代表心理学发展的第三思潮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谈到心理治疗的时候曾深刻指出:“正确的疗法是同寻求价值有关系的”,并且预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甚至可以把治疗定义为寻求价值,因为治疗最终所寻求的同一性,本质上就是寻求一个人内在的、真正的价值。”马斯洛的上述命题同样适用学校心理辅导。

    正确的心理辅导应该能够帮助来访学生了解自身,认识现实,确立合理稳定的自我价值感,从而正确驾驭自我的健康成长。一个人越是了解自己,他就越能正确地解决各种人生问题。而科学的心理辅导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正确的生活哲学。而在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的过程中,确立怎样的价值取向,并以此为指导去寻找和维护合理的自我价值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为自己恰当定位,则是心理辅导助人的核心内容。

    所以,也可以说成功的心理辅导不过是帮助学生们发现更好的思想行为,更好的生活方式,以提高其满足基本需要的能力,使他们最终能够悦纳自我,不断实现自我激励,去开辟成功。当然,尽管心理辅导中必然会程度不同地涉及道德方面的价值判断,但是心理辅导过程中的价值干预同德育工作中的道德教育是有明显区别的。对此,有关心理辅导的各种理论取向早有明确阐述,故不再多作说明。

    综合以上所论,我们认为,对于来访学生提供心理帮助从根本上说就是帮助当事人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寻找合理的自我价值感,实现心理平衡,达到心理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辅导不仅具有一般性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而且具有深刻的人生哲学的指导作用:一种独特的、无可替代的整合性育人功能,而这种独特的育人功能必将在素质教育中日益闪现出科学的光辉。

    (获首届“健康杯”征文二等奖)

    栏目编辑/于洪 (路金声)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