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3200201
儿童兴趣转移的原因与应对策略(1)
http://www.100md.com 2002年4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12期
     一、兴趣是什么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情感倾向。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中,兴趣起着很大的作用。首先,兴趣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可以促进眼前的活动,并对儿童未来的活动具有准备性作用。其次,兴趣能开阔儿童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生活内容,促进个性的发展。再次,兴趣能促使儿童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劳动。

    如今的家长(主要指城市的)或多或少都知道兴趣对于孩子的特殊意义,于是,大多都较为重视孩子的兴趣培养。而那些并不太懂得兴趣是什么的家长,只要家里经济条件还可以,也随风赶趟,送孩子学这学那。因此,这些年“兴趣培训班”风行火爆,有某些艺术特长的人士大做家教,广收学子,孩子们双休日则到处赶场子,疲于奔命。

    家长费了那么多的时间,用了那么多心血,花了那么多的钞票送孩子上兴趣班,但是,当孩子们稍大点时,有的却不再“操旧业”,原来的“兴趣”大多转移或是消失了。这个问题让很多家长困惑不解,束手无策,甚至忧虑痛苦。

    二、兴趣为什么会转移

    原因有可能是多方面的:

    1 孩子的兴趣,有可能是老师给教没了

    幼儿教育以快乐为原则,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习知识,体验情感并快乐成长。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的活动环境与学习内容、学习形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孩子爱快乐的天性不变。如果施教者不能把握儿童的特性来施教,就有可能将儿童原有的兴趣教没了。

    [个案]一个孩子在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美术老师就不止一次对家长说:“你家孩子的画画得挺不错的,以后要好好培养。”孩子上了小学一年级,家长真的就利用双休日送孩子到一位听说很不错的美术老师那里去学画画。“谁知,学了不到半年,儿子的这种所谓‘兴趣’就烟消云散了。”父亲是这样叙述的,“刚开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连我这画画的门外汉,也能感觉到儿子的进步。儿子常常能说出一个个绘画的术语来,诸如‘明暗交接线’、‘背影’、‘高光’、‘反光’等等。”

    [分析]稍有点美术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孩子是在画石膏素描。这最少该是有了专业意向的、想好了今后要考美院的初中以上学生学习的内容。且不说儿童对美术老师讲述的那些术语是否能理解,单是让一个小学一年级学生在石膏几何图形或石膏头像前一坐几个小时,就够残酷的了。老师不懂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没有找到适合儿童年龄及心理特点的学习内容和能激发儿童兴趣的贴近美术教育情景的教学方法,又误将“兴趣”培养当成“专业”训练,将儿童的“兴趣”教没了,也就不足为怪了。

    2 孩子的兴趣,有可能是家长给辅导没了

    [个案]有位爱好小提琴艺术的年轻妈妈,一心想将儿子培育成小提琴家。儿子上幼儿园时就开始学琴了,不管刮风下雨下雪,她都骑自行车载着儿子去拜师学艺。儿子上学后,功课多了,规定学琴的日子还是不敢耽误。平时在家里,做妈妈的更是用心辅导、严格训练,儿子练不好琴则又骂又打。做爸爸的看不下去,为此夫妻俩经常争吵不休。终于有一天在儿子练琴又遭妈妈训斥打骂时,做爸爸的拿来菜刀将小提琴剁得稀巴烂。从此,儿子再没有学琴。

    [分析]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绝不是个别的例子。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技之长,可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时,往往又期望过高;有的家长甚至压根儿就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兴趣所在,更没有认真观察或发现孩子的天赋,只是单方面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或者“赶趟儿”似的,看别人家孩子在学什么,于是送自家的孩子也去学点什么,在辅导孩子时既不在行又不耐心,常用成人的眼光或按专业的要求来看待孩子的练习和作品,说这也不对,那也不像,横加指责,致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受到打击。乐趣不存,热情何在?原有的兴趣都被家长辅导没了,没有兴趣的还能培养出兴趣来吗?

    3 孩子的兴趣,有可能让沉重的学业负担给挤没了

    “教育原本是具有诗性的,人与教育是一种诗性的关系。”著名作家梁晓声如是说,“在孩子的眼里,别的孩子背着书包单独或结伴去上学的身影是美好的;学校里传出的琅琅读书声是美好的;即使同样是在放牛,别的孩子骑在牛背上看书的姿态也是美好的……这一流露着羡慕的愿望本身亦是具有诗性的。儿童从入学的那一天起,都怀着本能的热忱进入了学生的角色,那一种热忱是具有诗性的,是主动而又美好的……教育应努力体现针对小学生的诗性吸引。”

    然而,现实却与孩子们美好的愿望相反。小小年纪,上学比父母上班还早,放学比父母下班还晚,作业每晚10点钟还做不完。星期六“胜利大逃亡”,奥赛辅导班还要将孩子们抓回去“填鸭”。做不完的习题,考不完的试卷,成绩经常排队,也就经常有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甚至同学的讥笑……当孩子们承受的学业负担和精神压力比成年人还要大时,读书哪里还有快乐可言?教育哪里还有诗性可言?读书、作业、考分,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幻想乃至个性给“规范”化了,或者说“标准化”了,原有的那点兴趣、爱好全都被学业负担一点点挤兑干净,他们困乏得只想睡觉。你会发现,读书读到高中毕业的孩子,幼儿园或小学时那些“兴趣学习”能坚持下来的已是凤毛麟角。前些年买了钢琴的家庭,如今有几家的钢琴不是在当摆设!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的兴趣并没有转移,学业压力也承受得了,但是,家长却担心孩子成绩落后,便逼着孩子将兴趣放弃了。

    教育正在改革,新世纪人学的孩子是幸运的。但是,家长仍然会遇到孩子兴趣转移或消失的问题。

    4 兴趣本身就有转移或消失的可能

    首先,兴趣具有潜在的转移性。兴趣是一种情感倾向,情感往往是波动变化着的,当情感的元素并未积淀到深沉得可以使自身达到稳定的程度时,那么它的可变性就不可避免。情感是可以变化的,兴趣也是可以转移的。

    其次,随着孩子的年龄不断增长,眼界不断扩大,见识不断增多,认识水平越来越高,知识越来越丰富,情感也越来越丰富,个人意志也大大增强,他们寻求、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更强烈。当新鲜新奇的事物吸引他们的目光时,新的兴趣也许要随之而产生,原来的兴趣也就可能随之转移或逐渐消失了。

    第三,兴趣的核心要素是快乐。当某项活动充满了使人快乐的因素,它对儿童也就具有了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就会激发儿童对之产生兴趣。当这种兴趣达到一定程度时,他的意志力也会相应提高,疲劳甚至艰苦也会感觉不到了。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小学 (樊遵贤)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