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3199384
关于流动少年城市适应性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05年3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9期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大城市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提供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近年来,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他们没有城市常住户口,从事各种非正规的生产、服务式经营,成为城市中的流动人口。与流动人口总数增加相伴随的是流动人口的特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不再是以年轻的劳动力进城打工为主,而是举家搬迁。在流动人口的举家搬迁过程中导致流动少年问题的产生。流动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被迫随他们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来到这个城市的,那么,他们由原先的农村来到北京这座大都市后会适应这里的生活吗?他们会不会在心理上出现一些问题呢?正是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了此次课题的研究。

    二、概念界定

    1.流动人口:即工作和居住地与户口所在地分离,在居住地没有常住户口的人口。在这里主要指农村进入城市务工的人口及其家属。

    2.流动少年:指11至14周岁(或12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少年,或称作“流动人口子女”。

    3.城市适应性:指流动少年来到城市后在心理方面对城市环境、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适应,以及对自我的认识。

    三、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时间从2004年11月初至2005年1月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YL中学,我们通过和德育主任、个别班的班主任以及教师进行访谈,以期了解该校流动少年的整体情况以及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流动少年的整体看法。为了从流动少年自身的角度去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们对该校初二的两个班级和初三的一个班级作了问卷调查,对学生作了深入访谈,其中有学习好的,比如年级前一二名,也有学习中等的,还有较差的。我们对他们的家长也作了访谈,请他们谈谈对子女的期望以及为子女上学所费的心思,等等。

    四、流动少年的城市适应性

    (一)对环境的适应

    1.对家庭环境和周围环境的适应

    这些流动少年的父母有建筑工人、服务员,还有卖服装、茶、鸡蛋和收废品的,由于这些职业具有工作时间长、收入低的特点,再加上流动少年一般多为多子女家庭(在YL中学中,70%的流动少年为多子女家庭),导致流动少年的家庭居住条件并不能令人满意,他们多租住平房,只有个别家庭租住楼房。这些房子大多低矮、潮湿,而且“院内”垃圾满地、脏水横流,夏天的时候这些地方臭气熏天,令人作呕。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40%的流动少年表示,对“家庭环境和周围环境不满意”。

    虽然在我们访谈家长时,家长表示重视孩子的教育,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97.5%的流动少年认为“家长重视我的学习”,但由于流动少年的父母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劳动时间长、收入微薄的特点,再加上受他们的学历的限制(YL中学德育主任告诉我们,这些流动少年家长的学历多为高中以下,也有极少数大学专科的,但绝对没有大学本科的),使得他们既没时间、没能力辅导自己孩子的学习,也没有多余的钱来供自己的孩子上辅导班。在我们的调查中,55%的流动少年表示“家长不辅导我的学习”,当我们追问其原因时,学生们表示“家长没能力辅导”; 60%的学生表示“没有上过辅导班”。

    2.对学校环境的适应

    YL中学是一所公立学校,位于北京市的石景山区,地处城乡结合部。该校从初一到初三共 14个班级,学生429人,教职工共有60多人。该校的硬件能够达到办普通中学的条件。YL中学的学生三分之一是北京市子女,三分之二是流动人口子女。该校习惯把北京市的孩子称为正式生,而把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称为借读生。该校对外地孩子只收国家规定的借读费,具体为:外地农村130元,外地居民500元。外地农村流动少年的费用等同于该校正式生的费用。正是由于该校收费低,需要的证明又不繁琐,所以吸纳了不少流动少年。

    该校地处城乡交界,大部分城镇居民属于农转非,所以在他们的孩子身上也就多少带有农民的气息,这一点和北京市区的公立学校还不太一样,相对于市里的孩子,YL中学的北京孩子包含的内容就多些。但这些孩子与单纯的农村孩子又有不同,他们既有农村意识,又有现代意识,这也是来该校的流动少年能很快融入的一部分原因。

    (二) 对学习的适应

    学习适应问题是我们考察流动少年城市适应性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对广大的流动少年来说,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求学,因而对于能否适应在城市里的学习是考察他们是否适应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

    1.学习目标

    在“你喜欢上学吗,为什么”的回答中,只有1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其余的学生都表示喜欢,他们说:“因为上学不仅能使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受益匪浅,还让我们懂得许多知识与道理”;“我想做一个有知识、有素质的人,不想做个文盲”;“因为上学可以增长文化,将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这表明绝大多数流动少年喜欢上学,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从小目睹了父辈们的艰辛,同时他们的父母由于自身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故常常在子女面前诉说自己的难处,以期孩子能理解,流动少年在这种家庭状况的影响下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2.学习障碍

    流动少年在学习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障碍,比如说会遇到一些难题,存在一些干扰学习的因素,没有考到好成绩,等等。他们遇到学习障碍时通常会怎么办呢?他们能否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近了流动少年。

    S1:我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一般情况下自己想,有时问老师;干扰我学习的因素是:我不擅长背东西;我没有考到好成绩时认为很正常,只是一个小波动。

    S2:我学习中的困难是:有时有不会做的题时,我请教老师,老师帮我讲明白;干扰我学习的因素是我能力差;若没有考到好的成绩,父母会责备我。

    从我们对流动少年的访谈中得知,虽然在他们的求学中会遇到一些学习障碍,但他们都能积极想办法解决,包括自己解决或求教于老师。在自己没考好时尽管父母会责备,但他们能正确看待,能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这说明他们在解决学习障碍时做得很好。

    3.学习认同

    学习认同是学习适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动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随自己的父辈来到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他们能否对自己的学习产生认同感呢?

    S1:我的收获是英语越学越好;我心目中的好学校是:老师讲课好,设施好;我不太满意现在的学习水平。

    S2:我学习方面比较大的收获是:英语能力提高;我心目中的好学校是:设备好,上课没有随便说话的,老师幽默;我不太满意现在的学习水平。

    由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流动少年对自己的学习产生认同感,他们看到了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并为之感到欣喜,但同时他们又不满足于自己已取得的成绩,希望争取更大的成功。

    (三)对生活的适应

    1.生活态度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流动少年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虽然他们的家庭生活条件普遍不理想:他们大多为多子女家庭,生活条件艰苦,因而必然在生活中要体验比北京市的学生更多的苦难,但他们留给我们的却是难能可贵的勤奋、乐观、自信与积极向上的印象。 (杨变云)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