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8年第4期
编号:13198188
介入家庭法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运用(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第4期
     案例3:一名高三男生由母亲带到心理辅导室。母亲反映,儿子一到考试就焦虑,会出现手麻现象,严重时整个手臂都动不了,而且只要他一想到手麻,手就会自然麻起来。他平时不会有这种现象,只有考试前和考试中才有,而且越临近考试越明显。我在辅导室中曾让该生尝试让自己手麻,他经过意志努力,告诉我“手真的麻起来了”。

    从表面看,这是程度比较严重的考试焦虑问题,一般可采用行为疗法(如系统脱敏法)加以治疗。不过,我在了解和分析了该生的家庭信息后,就改变了这种辅导思路。原来在高二分班时,该生喜欢文科,而父亲却替他选报了理科。高三填报高考志愿时又出现分歧,孩子想报水产大学,而父亲却让他报考外贸学院。为此,该生与父亲如同仇人,在家中水火不容,连吃饭都不愿坐在一起。

    经过深入的家庭分析,我决定暂时不对他“手麻”的症状过分关注,只作简单解释,而是先设法改善他们僵持的家庭关系。在与该生单独交谈时,我针对他能够“用意念使手麻起来”这件事,启发他考试与“手麻”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使他意识到自己潜意识里有不想参加考试的念头——因为讨厌父亲,于是不想为父亲替他作的选择付出努力。在与他母亲交谈时,我反问她:“为何总是由您来反映孩子的情况,而听不到他自己的声音?”暗示家长对孩子干预过多。我建议他们开一个家庭会议,每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权,相互尊重对方的看法。后来,父母终于转变观念,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孩子的考前“发麻”现象也自然消失了。如果没有对该生进行深入的家庭分析,仅仅从矫治他的“手麻”症状入手,可能就会陷入心理辅导的困境之中。深入分析,策略得当,避实击虚,就是本案成功的关键。

    第三步:采取具体的介入行动,实施介入家庭的跟踪辅导。

    通过明确问题和深入分析,辅导教师基本能够掌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家庭病因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79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