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0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196548
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第2期
     〔摘要〕目的:探索流动儿童青少年和城市儿童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差别。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上海市某中学205个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流动学生121人,本地学生84人,数据由SPSS分析。结果: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这两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城乡性别差异不明显,身份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也不存在。影响因素分析:城乡经济差异、父母个人观念与文化程度、流动性的影响可能是引起这些差异的因素。因此应该引起政府、社会、学校的重视和关注。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流动儿童;本地儿童;EMBU;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2-0007-04

    一、问题的提出及回顾

    当前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经济体制的转换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导致了社会分层结构的迅速变化,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群体——外来工群体。目前许多农民工已经不再以个人形式进城,而是以家庭的形式进入城市,这就使其子女教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这一群体教养方式的研究尚较匮乏。

    在我国,城市和农村属于两个不同的亚文化区域。城市和农村不仅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收入、消费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且在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生活方式与习俗、子女多少、亲子观念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很可能会导致城乡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农民工处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独特地位,使其具有双重角色,这也使其家庭呈现出不同于一般农民或市民家庭的特殊性。因此,父母教养方式作为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的情感表现的组合方式,其研究意义也就十分重大。

    然而,目前对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发展之间关系的已有研究主要侧重于儿童阶段或青少年阶段。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许多心理学家就从亲子关系的角度,采用类型学的研究模式,比较广泛地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他提出了亲子关系中接受—拒绝、支配—服从的两个基本维度,以此说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之后,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和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等都进行了父母养育态度与儿童个性关系的研究,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鲍温德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继鲍德温之后,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通过采用实验观察、家庭观察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亲子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中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父母对儿童所作要求的数量和种类,一是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反馈。我国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学习、创造性、个性等方面的影响。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或青少年之间的研究,也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关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否存在城乡差异和年龄差异尚无系统的研究,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性别关系的城乡差异研究也不多。有鉴于此,本研究拟运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通过对城乡抽样调查法,以分析儿童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性别问题的城乡差异。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从某中学按取样条件随机抽取205名学生被试。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取得有效样本203人,问卷回收率为99%,其中本地儿童83人,流动儿童120人。被试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统计表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之父母教育方式评价量表采用EMBU(Egna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own memories of parentalrearing practices in childhood)量表,此量表于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编制。该量表分为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两个分量表,共有81个条目和2个附加条目,涉及父母15种教养行为:辱骂、剥夺、惩罚、羞辱、拒绝、过度保护、过分干涉、宽容、情感、行为取向、归罪、鼓励、偏爱同胞、偏爱被试和非特殊性行为。每一条目分1~4等级计分(“从不”记1分,“偶尔”记2分,“经常”记3分,“总是”记4分)。1993年,岳冬梅将此表修订成中文版。测量方式由被试者对自己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进行报告。该量表中父亲量有6个因子:关心理解、惩罚、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量表有5个因子:关心理解、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偏爱。在研究中,我们对此量表的信度与效度进行检验,用内部一致性法求得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3,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其结构效度系数为0.88,由此可见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三)研究程序及数据处理

    本研究运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采集原始数据,在自然的状态下要求被试者真实回答有关问题并填写有关问卷。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以身份、性别为自变量,以父母教养方式的各个维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通过SPSS的One-Way ANOVA的差异性比较,基于“流动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与本地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差异、流动儿童父母和本地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性别与身份这两个维度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这三个问题开展实证性研究。

    (一)城乡家庭儿童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总体比较

    为了解流动儿童家庭与本地儿童家庭父母养育方式的差异,本次研究将两类家庭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进行了比较。具体分析结果见以下表格:

    表2 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差异的数据检验

    由以上表格可知,从父亲的教养方式来看,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这5个维度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00和0.023(在0.05的置信水平下),因此这两个维度具有显著性;而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这三个维度的显著性水平均高于0.05,不具有显著性。从母亲的教养方式来看,在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这4个维度上,情感温暖理解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在0.01的置信水平下),具有显著性;而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这三个维度的显著性水平高于0.01,不具有显著性。由此可见,在情感温暖理解方面,无论父亲还是母亲的教养方式,城乡存在差异性。另外,惩罚严厉程度方面,父亲的教养方式存在城乡差异,而母亲的教养方式不存在城乡差异。除了上述异同之外,父母的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这三个方面均不存在城乡之间的显著差异。

    (二)城乡家庭儿童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比较

    为了了解流动儿童父母和本地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本研究用F检验方式对两类家庭的男孩、女孩的教养方式进行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表:

    表3 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的数据分析

    从表格3可以知道,无论是流动儿童的父母还是本地儿童的父母,其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这5个维度的性别差异的显著性水平均高于0.05,因此城乡儿童青少年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不显著,缺乏统计学上的分析意义。 (陈丹群)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