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3年第13期
编号:13164873
心理学视野下的“普爱人格”及其塑造(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5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第13期
     (二)完善人格心理价值:塑造“普爱人格”是由目前学生的人格现状所决定的,有利于促使学校与教育者的觉醒

    人格对人生发展作用巨大,一种人格,一种人生。爱心人格的缺失,将会给孩子的一生埋下多灾多难的种子。然而,目前学生人格的心理学评估实在堪忧。长期以来,一线教育者总是不断发现,爱心缺失已经是较为普遍的校园现象,有的学生已经因为人格缺陷,给自己、家庭或社会造成了严重后果。痛定思痛,我们不难发现:青少年爱心缺失的原因是多层面的,同样是诸多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爱的教育的缺失和教育爱的失真,是学生人格趋向冷漠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处于急剧的转型中,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转向市场,分配格局由一种变为多种,社会思潮也由一元变为多元,这些变化严重地侵蚀着教育机体,使学校教育逐渐表现出“异化”倾向:师生关系不平等的现象,一些教师对部分优生的偏爱倾向,无不压制着弱势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个别教师淡漠了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冷嘲热讽,态度生硬甚至体罚;在高考指挥棒下,学校教育越来越趋于急功近利,对学生达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学生被淹没在书山题海中,厌恶学习甚至痛恨教师的现象常有发生……所有这些情况,表明学校教育早已游离于教育原点,异化为非教育性质的活动,剥夺了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心理的诸多时空条件,这是导致学生失去爱心人格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与教育者必须尽快觉醒,努力塑造学生“普爱人格”。

    (三)纠偏目标认知价值:塑造“普爱人格”是促进个性人健康、快乐成长的要求,也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必然取向

    目标是行为的方向。培养目标是教育的依据和归属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6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