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3年第19期
编号:13156969
“乖”字的代价(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7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第19期
     这种“抛开旧的,创造新的”的意识、能力和精神是可教的吗?笔者认为,喜新厌旧,就像好奇心一样,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天性中,就会有“抛开旧的,追求新的”成分。那为什么当孩子长大了,“乖孩子”形成了之后,会缺乏创新意识、能力和精神?因为旧的东西得到了权威的维护,在孩子试图问“为什么”和试图去探索(在权威眼中是“破坏”)的时候,通过给孩子贴上“乖孩子”这一标签,剥夺了孩子去撼动旧事物、旧观点的权利和动机。因此,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打着培养“创新能力”的幌子,实际上是在无形中扼杀“创新能力”。其实,孩子的创新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之所以现在高喊“培养创新意识、能力、精神”,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家庭教养方式扼杀了孩子与生俱来的这一意识和能力,现在遵循的不是从无到有的培养原则,而是先期的破坏使孩子创新意识和能力消失殆尽,现在高喊的口号只是为了放缓这种扼杀的过程,抑或弥补先期的破坏和扼杀。因此,创新是不可教的,创新意识、能力、精神在孩子身上出现遵循的不是从无到有的培养原则,而是一种尽量不破坏的原则。

    二、手段—目的链的断裂:“乖孩子”家庭教养方式与创新人才培养

    著名管理学家西蒙关于手段—目的链的观点是解释“乖孩子”家庭教养方式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矛盾的有效理论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5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