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2939874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与目标(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22期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与目标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与目标

     既然幸福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那么就必须澄清什么是幸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幸福思想包含个人感性物欲的满足,又包含社会理性道德需要的满足。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批判继承西方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幸福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真理与自己同在时的心理状态,包括一切真实的事物、人性的道理、他人的生命甚至动物的生命与自己同在等等,是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在肯定生命、健康、快乐、美德的基础上,将感性快乐与理性节制有机结合起来,将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有机结合起来,独具辩证唯物主义特色。

    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指导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炼出幸福的核心是快乐,而道德修养保证这种快乐的正确方向并为其保驾护航,二者有机结合表现为:主观上的愉悦体验——“快乐”;客观上的成长有为——“有成”。而生命健康是“快乐有成”的前提和载体。因此,我们将幸福精髓概括为:健康快乐有成。具体体现为“八个统一”,即: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生理与心理的统一,辛劳与享受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眼前与长远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 http://www.100md.com
    那么,如何迈向幸福?如何保证不偏离幸福的大方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

    (1)以人为本作统领。这就要求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高度出发,突出人是自身发展的主体,是主动的实践者。让师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让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核心素养的完整意义的人。

    (2)生命健康作本钱。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指出“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费尔巴哈也认为“幸福不是别的,只是某一生物的健康的正常的状态。”“生命就是幸福”,“快乐与健康就是幸福”。

    (3)快乐有成作核心。快乐是幸福的体验,有成是幸福的支柱。即便是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也认为,单纯的快乐并不能等同于真正的幸福,幸福是在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实现了理想时感到的满足状态和体验。

    (4)自主劳动为源泉。正如马克思所说“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实质上,马克思在这里是想告诉我们:假如劳动是合乎人性的、是自由自觉的,它就是人的幸福存在方式。
, http://www.100md.com
    (5)积极心理打基础。积极心理学创始人赛利格曼提出了一个幸福的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H=S+C+V)。自身能控制的心理力量就是积极心理品质。

    (6)优良品德把方向。“美德是我们追求幸福之行动的一部分”,诺丁斯认为,幸福“既是道德生活的一个良好开端,又是引领我们道德生活的受欢迎的副产品”。

    (7)公正公平作基线。正如诺丁斯所言,就平等而言,只有将之理解为人“在成长、发展自我的才能、性格、个性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机会平等”,它才可能促使人实现幸福。

    (8)人际和谐为命脉。中国一向偏重个体幸福源于集体幸福,认为幸福并非单属于个人,也包含了人与人之间关系。因此,诺丁斯说“首要的幸福要在和其他人的关系中去寻找。”

    (9)兴趣特长作翅膀。兴趣特长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丰富生活乐趣,开发潜能;还可以为出类拔萃提供支点,为实现理想人生插上幸福翅膀。
, http://www.100md.com
    (10)多元评价显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教育不是“复制产品”而是培养独特个性。因此,评价也应是多元的,以彰显和鼓励个性成长。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终目标:人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划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但是长期以来,实践的重心通常偏重于二级和三级目标,而对一级目标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三级目标,远没有达到终极目标。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是幸福。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的精神实质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自然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点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简称《纲要》)的总目标里已经初步显现:“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其精神实质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http://www.100md.com
    在总目标指导下,《纲要》细分出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显然,这些具体目标都是通向终极目标的里程碑。

    当前贯彻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重点应聚焦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近期,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 百拇医药
    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社会参与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在明确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大方向和终目标后,人们不禁要问:其根本任务和主要功能是什么?且听下讲细述。

    (孟万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特教研究所所长,博士,教授,博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北京,100088;官群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导,美国佛州大学博士,匹兹堡大学博士后,北京,100083)

    编辑/张 帆 终校/于 洪 王抒文, 百拇医药(孟万金 官群)
上一页1 2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