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7年第12期
编号:12998510
高年级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及PIU状况的调查与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6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12期
     5.潜在有害网络行为分析

    青少年网络行为潜在危害最大的两个因素是与网友见面和浏览不健康信息。调查结果显示,有一部分上网被试偶尔或经常与网友见面,比例为9.1%,上网被试中有9.9%的人与网友交换过地址或电话号码。 此外,调查发现有13.6%上网被试浏览过不健康信息。

    (二)PIU发生状况

    依据APIUS的PIU诊断标准,本研究400名上网被试中,总分大于或等于152分属于PIU群体的学生有5名,占上网总人数的1.25%;总分大于114分而小于152分属于PIU边缘群体的学生有33名,占上网总人数的8.25%。

    三、讨论

    (一) 互联网使用基本行为的特点

    本次调查发现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上网率、网龄、上网时间与频率,说明小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使用的重要群体,相关的职能部门、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必须充分重视并做好对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的监管和引导工作。
, 百拇医药
    从上网历史看,上网学生中网龄在5年以上者占21.0%,提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用者向低龄化发展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使用者的初次触网时间可能发生在小学入学前。小学生认知能力较低,精力充沛,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求知的欲望,而我国现阶段各大网站对网络安全、健康的管理还未形成科学机制,不少网络游戏层次低下,对于未成年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互联网“早早”走进了孩子的生活世界,这对我们如何引导孩子健康、安全、文明地使用互联网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计算机知识教育应从娃娃抓起,上网的引导与监管工作也必须从娃娃抓起。

    可喜的是调查显示,被试多数选择在家里上网(66.0%), 其次是学校(17.0%),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去网吧上网(1.7%),说明国家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规定在所调查的北京地区执行比较到位,这为我们做好对学生上网的引导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可能会让很多老师和家长失望的是,上网被试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使用目的方面,最多的为娱乐性目的,占上网被试总人数的54.3%;其次为学习性目的,占29.6%;最少的是社会性目的,占16.1%。少年儿童合理的网络目的应该是让网络成为学习和了解世界的工具,因而,在加强对学生上网目的的教育的同时,教师、家长和网络管理人员应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网络活动内容的选择进行引导、筛选和监控,介绍健康、优秀的网站,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来开拓视野,开展研究性学习,避免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聊天交友。另外,对于学生“网上聊天”应加强文明、道德与安全教育。互联网站要严格执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大力开发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体现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网络文化产品,致力创建绿色网上空间,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少年儿童,把最美好的精神世界展现给少年儿童。
, 百拇医药
    少年儿童网络行为潜在危害最大的两个因素是与网友见面和浏览不健康信息。调查结果显示, 可能因为家长和教师反复强调不允许与网友见面以及会面的条件所限,大部分被试与网友交往比较慎重, 但仍有一部分上网被试偶尔或经常与网友见面或与网友交换过地址或电话号码。随着网络普及率上升以及网络健康教育的滞后性影响,少年儿童与网友见面的几率必定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少年儿童与网友会面导致被绑架、被抢劫、被性侵犯等恶性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更令人担忧的是,有13.6%的上网被试浏览过不健康信息。网络色情、暴力已经成为网络世界的一大公害,少年儿童自控力和分辨力差,接触色情和暴力网页容易诱发犯罪,直接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这一调查结果再一次充分说明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 PIU发生状况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IU)被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危害不亚于酗酒和赌博成瘾的心理障碍。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值得注意的是,依据APIUS的PIU诊断标准,本研究发现,属于PIU的学生只有5名,占上网总人数的1.25%,属于PIU边缘群体的学生有33名,占上网总人数的8.25%。PIU发生率为1.25%,低于现有最新数据,如全国10省市小学生的4.6%[2],天津市小学生的5.9%[2]。从总体来说,所调查小学生PIU程度并不严重。这与研究所采用的判断标准、方法有关,另外主要原因还可能有以下几点。
, 百拇医药
    第一,由于被试为小学生,年龄小,经济不独立,可支配自由时间少,其异常行为容易被教师和家长发现和控制;

    第二,被试选自北京,北京的经济水平和人口素质均较高,特别是许多家长具备了一定的网络知识和能力, 可以有效地对子女加以指导;

    第三,可能是由于社会尤其是小学对网络成瘾的问题较为重视, 因此采取了相应的一些预防措施取得了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雷雳,杨洋.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的编制与验证[J]. 心理学报,2007, 39(4):688-696.

    [2] 王玉龙,王建平,付丹丹.中小学生网络用户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22(9): 678-682.

    [3] 张麦玲,刘学萌.小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调查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7(2):118-119.

    (作者單位: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北京,100037)

    编辑/刘 扬 终校/于 洪, 百拇医药(张新风)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