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7年第17期
编号:13044267
以希望感的观点谈流动儿童的生涯辅导策略(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9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17期
以希望感的观点谈流动儿童的生涯辅导策略

     〔摘要〕流动儿童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导致在生涯发展中存在障碍,而个体持有希望感有助于促进其生涯发展。本文介绍了希望感的主要内涵,分析了流动儿童生涯发展遇到的障碍,并从目的、意志力和方法的增加以及障碍的减少等四方面提出了生涯辅导的策略。

    〔关键词〕流动儿童;希望感;生涯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7-0004-04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增加,人口流动的形式也逐渐开始由个人流动向举家迁徙转变。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随外出打工的父母来到城市就读和生活,这些孩子被称为“流动儿童”。他们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面临着教育不公平、社会支持薄弱、社会融入困难、社会排斥、社会福利不足等客观困境[1]。与城市孩子相比,他们更多出现歧视知觉、社会剥夺感、情绪不稳定、自卑、学习适应较差、希望感较低等心理问题[2]。这些主客观的困境容易导致流动儿童出现职业认知偏少,生涯觉察不足,生涯抱负过低,学习不良习惯较多等生涯问题。Snyder,Lehman和 Kluck[3]等人指出,当个体抱有健康的希望感时,会更清晰地设定目标,更具自信心与动机,也会创造替代性的选择路径。相关研究也表明希望感与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和生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是促进流动儿童生涯发展的保护性因素[4]。因此流动儿童存在的生涯障碍,可以借助希望感来予以改善和促进。本文拟先探讨希望感的内涵,其次分析流动儿童的生涯发展障碍,进而将希望感观点应用于流动儿童的生涯辅导,藉此来帮助流动儿童更好地做好生涯规划,实现自我价值,促进生涯发展。
, 百拇医药
    二、希望感的内涵

    希望感理论的提出者Snyder[5]在1983年的研究中发现,当人们面临挫折或失败时,如果心中有要达成的正向目标及对未来的期望,就不会沉溺于失败与错误中,而是能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可行的方法去追求目标。在2002年,Snyder[6]将希望感定义为一种正向的心理动机状态,由目标导向式的效能及方法达成目标的路径,交互而成的一种成就感。

    根据Snyder[6]的理论,希望感是一种认知的思考過程,这一过程有三个互动的成分构成:目标、意志力和方法。1.目标:指的是我们心中想象的或想要的任何事物、经验或者是结果。所谓的目标,可以是非常具体、明显的事物,也可以是我们心中的某个愿望。2.意志力:指的是自身有强烈的意愿推动个体从选择的路径达到目标。意志力维持个体朝向目标前行。3.方法: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计划和路径图,透过这种心理能力,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或者多个有效的方法去达成目标。

    Snyder[7]认为希望感即是意志力与方法二者的加总,他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三者的关系:希望= 意志力+方法。从图1希望理论的三个内涵可知,个体在追求一个具体目标时,需要意志力作为个体追求目标时的向前趋力。然而只有意志力作为支撑,仍不足以达到目标,因为个体在完成目标之前的具体行动是需要更多方法去支持的。当障碍物出现而使目标受阻时,更可以看到希望感的重要性。因为它牵涉到个体是否有意愿去寻找替代方法追寻原先希望达成的目标。
, 百拇医药
    三、流动儿童的主要生涯障碍

    对于流动儿童来说,流动本身会对个体的生涯发展带了诸多不利影响。希望理论注重对个体发展过程中各种障碍的分析,认为只有理清障碍,个体才能找寻方法达成目标。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生涯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父母的生涯引导缺少

    流动儿童的父母相对教育程度偏低,处于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因此子女碰到生涯困扰时,父母无法提供适当的指导。另外由于经济能力不足及劳动时间过长,也相对无暇督促孩子的学业,导致流动儿童学业障碍较多。此外父母自身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生涯适应和生涯转换的问题无法解决,个人也存在着生涯的不理性信念,对孩子的生涯发展正确指导相对缺失。父母生涯引导的缺少,导致孩子生涯规划的意识淡薄。碰到生涯困惑问题时,缺乏求助途径也容易进一步阻碍他们的生涯觉察。

, 百拇医药     (二)缺少生涯认同的榜样

    根据社会认知取向生涯理论,生涯榜样对于个体生涯意识的培养和生涯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8]。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在城市从事的是非技术性的工作,且相对容易变换工作的性质和居住地点,所以无法为孩子提供持续观察学习的机会。另外流动儿童周围的亲戚、朋友中也相对缺乏较佳的生涯榜样,有时个体还会受到负面榜样的不利影响。久而久之容易导致流动儿童不能正确认识生涯发展与受教育的关系,产生求学动机低落与缺乏社会适应的信心等问题,导致个体的生涯轨迹延续上一代的情形。

    (三)职业有关认知和体验不足

    流动儿童相较于一般儿童了解职业信息的途径较为匮乏,身边能够获得职业体验的机会和支持不足,且缺乏重要他人的启迪与支持,这容易导致个体对于各种职业的认知不够清晰,难以建立清晰的自我概念和职业概念。另外对于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缺乏了解,也导致他们在考虑个人生涯发展的时候,不清楚个体应该树立何种职业目标,如何充实自己的技能与素养,因此也更无动力主动探索和体验职业。

    (四)接受教育的意愿较低

    频繁的迁徙会对流动儿童的学业造成不利影响,导致该群体有着相对较高的辍学率,不愿继续接受教育[9]。流动儿童存在更多学习适应的问题,如果无法融入则可能会导致学习不良,进而打击其学习兴趣,而导致辍学。流动儿童父母对子女的学校活动过问较少,个别父母对孩子的厌学情绪不置可否,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容易降低流动儿童继续求学的动机。流动儿童容易受到身边同境遇群体的影响,当周围其他流动儿童有退学想法或行为时,他们也容易从众做出相应举动。过早辍学,容易导致个体因欠缺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只能从事职业结构底层的工作,进而影响其长远发展。, 百拇医药(陈宛玉)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