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7年第17期
编号:13044290
与孩子一起成长(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9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17期
     〔关键词〕教师;心理成长;尊重;平等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基本上每天都在和孩子打交道。时间久了,思考问题的方式也转换了一个角度,生活似乎也变得简单,内心依然保有一份孩子的纯真。经常会有朋友问我,你还在那个小学校呢?我说,是啊。这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吗?对于我来说,工作在小学,与孩子们一起成长,是一个很美妙的经历。

    一、生而平等:蹲下身子与孩子讲话

    我看综艺类的节目,经常会看到一些少儿节目主持人,在与孩子说话的时候,单膝跪地,视线大概和孩子的眼睛在一个高度。对于这样的主持人我总是心生敬意。他们主持的姿势肯定不舒服,但是却方便与孩子交流,方便进入孩子的世界。这个细节给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就是我们要学会蹲下来与孩子平等沟通,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指使孩子。

    孩子的世界是个很奇妙的世界。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的成年人都错误地估计了孩子的智商、情商和理解力。有个很出名的实验,“still face”,一个关于婴儿对情绪与表情敏感度的实验。这项实验已经研究了三、四十年。我看到的案例视频选择的是一个一岁左右的婴儿。前半段,一个愉悦的婴儿享受着与妈妈的良性互动,妈妈与婴儿积极地配合呼应。每当妈妈回应婴儿的时候,婴儿都会面露笑容、开心满足。后半段,经过研究人员的要求和提示,妈妈变得面无表情,婴儿马上就觉察到了,孩子开始讨好、表演,想唤起妈妈的注意和回应,但是妈妈却始终不为所动,于是孩子尖叫,声音尖厉,继而伤心痛哭。妈妈马上转为柔声的安慰,回到最初与孩子互动回应的状态,孩子的情绪才渐渐地平稳下来。这个实验说明婴儿已经开始对成人的表情和情绪非常敏感。这个实验完全颠覆了我们以往对婴儿的认识。
, 百拇医药
    孩子不仅仅是属于家长,属于家庭的,他们更是属于社会,属于国家的。我们要用心去陪伴孩子,而不是心不在焉地敷衍。我看到一个漫画小故事,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希望自己能变成一部手机的故事。在生活中当他想和父母交流的时候,他们不是在看朋友圈、购物,就是沉迷于打游戏、看剧追剧,小男孩情不自禁地希望自己能变成一部手机,这样父母就能时时刻刻把自己带在身边,捧在手心里。看完这个漫画,我感到了小男孩的孤独和无助,也为他同情和叹息。

    二、有教无类:不戴有色眼镜

    我们成人在低估了孩子能力(包括接受能力、质疑的能力)的同时,还高估了我们自己的能力(包括威慑力、影响力)。比如我们习惯于把孩子区分为好孩子和坏孩子、听话的孩子和调皮捣蛋的孩子等等。比如有些教师对一部分孩子天生的好脾气,和颜悦色,对一部分孩子则感到头疼,横眉冷对;对一些孩子经常给予表扬,对一些孩子则给予不间断的批评。其实孩子就像是一张张白纸,孩子有不同的显现只是因为我们成人戴上了有色眼镜而已。
, 百拇医药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耐烦的家长,也经常会听到训斥孩子的声音。比如,一道题孩子算不明白,一个字孩子总是写得缺胳膊少腿,家长很生气,你怎么就这么笨呢?比如,孩子磨蹭了,家长脱口而出,你能不能快点?比如,孩子又犯了老毛病,家长训斥,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怎么一点也不长记性!比如,孩子依然无动于衷,无所触动,家长很气愤,都这么大了,你什么时候能懂点事儿?比如,孩子一副烂泥样,感觉怎么也扶不起,家长会痛心疾首,你怎么就听不懂呢?像你这样,以后你能干点什么?比如,孩子又跟自己顶嘴了,跟自己对着干了,家长教训孩子,你一点都不听话,你太让我失望了!比如,孩子的所作所为让自己气愤到了顶点,家长气急败坏,一句话脱口而出,我真后悔生了你!如此种种,还能举出很多很多。大人发泄的是情绪,伤害到的却是孩子的心灵。说话的是成人,受伤最重的却是孩子。

    难道我们就是惟一正确的判决者吗?一件事情的对与错,真的就是绝对的,毋庸置疑吗?在孩子的身上真的就有明显的对与错吗?家长或者老师有没有好好地找一找隐情?其实,如果做好引导,“错”也可以导向“对”,“不善”也可以导向“善”,问题是我们眼中看到的是什么,我们想要引导的是什么。有一句话我觉得深入我心,“我们要无条件地去爱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去爱我要求的样子。我们要让孩子长成他要长成的样子,而不是我们期待的样子。”我们有很多家长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全部都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家长以为,我花了那么多钱,辛辛苦苦,你不学习,你对得起我吗?其实,我们有一个健康的孩子,我们就要知足。学习,尤其是课本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给孩子一个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反而要实际得多。
, 百拇医药
    三、以身作则: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孩子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在孩子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家庭的影子。在我们孩子的身上,看到的是我们的影子。在我们的身上,看到的是我们父母的影子。孩子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我们的问题,我们才是一切的根源。我们要通过孩子的问题,找出我们自己的问题,修正我们自己。父母是原件,孩子是我们的复印件。不P原图,怎么可能让复印件精美得无与伦比?作为家长,不是孩子信服的P过的原图(爸爸和妈妈),孩子会心甘情愿地追求卓越,达到精美绝伦吗?

    自古以来的教育,都是身教重于言教。我们所附加于孩子身上的任何期望,其实都不如我们的一言一行。孩子的行为习惯不是被教导而成,而是被影响和模仿而成的。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气质,得益于我们家长和教师的示范和熏陶。我们知道,获得肯定是我们内心的需求,它是激发我们向上的正能量。微笑、拥抱、鼓励等都属于正能量的范畴。抱怨、指责、训斥、批评等则属于负能量。我们要多鼓励、赞美孩子,而不是批评、指责、埋怨孩子。因为只有鼓励和赞美才能带给孩子自信和力量。现在不成功的教育,是一种颠倒的教育。说得多,做得少,或者只说不做,只负责提要求,这让孩子怎么信任教育者?作为教育者,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能够做到让自己信服自己吗?

    成长的环境不是绝对的,但的确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多年之前,有一则公益广告,一个男孩子用他的心解读了family的含义。family就是Father and mother,I love you.我觉得,对于一个有爱的家庭来说,这是关于家庭最完美的表達。作为父母,在家庭中要积极主动地处理好与爱人的关系,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不让夫妻的矛盾影响和伤害到孩子。因为只有夫妻关系和睦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这种温暖的爱是鼓励孩子去闯荡、去经历风雨洗礼、去奋力前行的力量。当孩子羽翼丰满,独自外出去闯荡,那个时候,我们会有种空落落的感觉。既然这样,就趁孩子还在我们身边的时候,让我们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让我们的爱成为孩子偶尔回巢的渴望。, 百拇医药(李春波)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