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8年第1期
编号:13203964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关系(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第1期
     〔摘要〕在中、高考改革的浪潮下,中学生将要面临选课、选考、选专业、选大学等一系列重要的“选择题”,帮助中学生为自己的生涯发展负责、实施生涯教育成为各方日益关注的问题。生涯适应力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资源和转换能力,在其相关的影响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生涯适应力的概念演变、理论构建和维度测量,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维度与类型,并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生涯适应力关系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学生为对象,从父母教养方式的角度出发,提出提高中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建议。

    〔关键词〕生涯适应力;父母教养;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1-0028-06

    一、生涯适应力

    (一)生涯适应力的概念演变

, 百拇医药     生涯适应力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Super提出的生涯發展理论。Super于1995年在其生涯发展理论中提出了“职业成熟度”(career maturity)的概念。在随后的生涯发展研究中,先驱Savickas认为,在处理生涯问题时,个体会更多地依据自我认知层面的内容和自身对外界的探索,更多地考虑自身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性。因此,他们提出了“生涯适应力”(career adaptability)这一概念。

    1997年,Savickas 把生涯适应力定义为个体对可预测的生涯任务、所参与的生涯角色以及生涯改变或生涯情境中不可预测的生涯问题的准备程度与应对能力[1]。2005年,Pottinghaus则将生涯适应力界定为个体在面对不确定事件的时候,对其生涯计划的调整以及调整生涯计划的态度倾向。2007年,Baumeister综合前人的观点认为,个体的生涯适应力就是对可利用机会的探寻,对未来的展望,做适宜和有价值的决定,对内心、人际关系和环境因素等与目标冲突的处理。2012年,Savickas认为生涯适应力是个体应对生涯中的任务、问题、转折并与环境交互作用时所需要的心理资源,是个体应对当前和未来的生涯任务和生涯转折时的一种心理社会建构[2]。
, http://www.100md.com
    国内学者赵小云和郭成认为,生涯适应力是个体因应生涯角色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3];马逸伦认为生涯适应力是个体面对生涯角色及生涯环境改变时与之保持协调一致的能力[4];张夕汉在研究中将生涯适应力界定为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生涯或者生涯转变的关注程度、自信心、好奇程度和控制力的一种综合能力[5]。

    从生涯适应力的界定和概念演变可以看出,其强调生涯发展过程中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在生涯发展过程中主动去适应新的、不断变迁的生活环境的能力。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生活中,个体必须主动调节并应对各种事件,以寻求自己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和谐与平衡,这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因此生涯适应力更能贴切地解释当今中学生的生涯发展特点。

    (二)生涯适应力的理论构建

    最初Savickas在1997年提出生涯适应力是由三个重要维度构成,分别为计划性态度、自我与环境的探索和适应性决策。其中,计划性态度不仅是Super生涯成熟度理论的核心构成之一,Super在1979年提出生涯适应力的概念中亦将其作为成人生涯适应力概念的核心建构之一[6]。Savickas在2002年修正了生涯适应力的维度建构,在原来三维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涯自信维度。该维度与生涯发展理论中的生涯自我效能概念相似。根据社会认知生涯理论的观点[7],生涯自我效能掌管和监控着生涯认知与生涯行为的发展历程,并被视为达成生涯目标的关键因素,故生涯自信必定是生涯适应力的一个重要维度。
, http://www.100md.com
    Savickas在2005年对生涯适应力的理论建构做了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提出了一个更为完整的建构模式(见表1)。他认为个体生涯适应力的发展是沿着四个维度或阶段发展的,这四个维度分别为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每一个维度都有一个核心的问题需要个体做出回答,即“我有未来吗”“谁拥有我的未来”“未来我想要做什么”和“我能做到吗”。个体生涯适应力的发展贯穿于这些阶段,最终形成其与生涯规划、决策和调整有关的独特的态度、信念和能力,Savickas将此三个因素称之为生涯建构的ABC理论,其中“态度”是指引起行为的情感变量或感觉,“信念”是指引领个体行为想要改变的意向,而“能力”是指理解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个因素对生涯适应力的四个维度均具有调节功能,会影响个体在面对生涯发展任务、生涯转换或生涯困境时的生涯适应行为,进而促使个体将他们的生涯自我概念整合到生涯角色中去[8]。同时他指出,更高水平适应结果(adaptation)产生的机制是:个体有适应意愿(adaptive),且具备适应能力(adaptability),表现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心理和行为(adapting)。
, 百拇医药
    Savickas认为一个适应性的个体应具备以下特点:(1)能够对未来生涯有所关注;(2)能够增进对自己未来生涯的控制感;(3)能展现出对可能自我和未来情景探索的好奇心;(4)能够不断强化自己对实现生涯抱负的信心。

    (三)生涯适应力的维度与测量

    1.生涯适应力的维度

    生涯关注是指个体对他自己的未来生涯能够有所关注。关于生涯关注在个体生涯发展中的作用,Super等在1992年曾提出,个体若能够对生涯有所关注,将有助于让未来的感觉变得真实,因为它帮助个体记得过去的生涯活动,考量最近的生涯发展,并预先考虑未来的生涯目标,进而可以做出生涯的计划。

    生涯控制是个体相信他们对于建构自己的生涯是可以自我决定和负起责任的。简言之,生涯控制是指通过生涯决策和对未来负责的方式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生涯好奇反映的是个体的好奇态度,这种态度会促使个体进行更多的生涯探索,能够使得个体比较实际地探索教育和职业的选择,进而实现未来目标。当个体具有好奇心,能对新经验、新事物保持开放的态度和冒险的精神,并愿意去尝试和体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去了解工作世界的运作,将会增进个体对自己兴趣、人格以及价值观的认识。而这些信息的获取,能让个体了解自己与环境的适配程度,使其对未来感到更为真实,进而协助个体做出适当的生涯决定[9]。, http://www.100md.com(王秋蕴 王乃弋)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