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08年第3期
编号:12062328
幸福感研究对学校心理咨询的启示(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3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08年第3期
幸福感研究对学校心理咨询的启示

     咨询者对幸福感本质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对价值干预度的把握。仔细审视上述问题也不难发现,其实质正是对幸福感理解的不同。目前的主导理论是从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出发,认为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8]。由于这种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主要是根据个体内在的、主观的标准作出的反应,所以通常又被称为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源自哲学中快乐主义的传统,其研究的干预目标就是使人类的快乐最大化。然而,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人们对快乐、幸福的理解也存在差异。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快乐主义的快乐是庸俗的理想,只能使人们成为愿望的奴隶。源自幸福主义传统的心理幸福感研究主要探索人类发展的法则和存在的生命挑战。Ryff和Singer认为幸福感不仅是保持愉悦,更重要的是追求真正潜能的实现。他们还指出心理幸福感不同于主观幸福感,并构建了心理幸福感的多维模型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57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