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09年第3期
编号:12056623
现代心理学理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2)
http://www.100md.com 2009年3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09年第3期
     三、人本主义学派

    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迅速繁荣,但社会生活异化,人们的价值观出现危机。一些关注人类潜能,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等传统心理学不满的心理学家在马斯洛等人的召集下,开展了一场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并没有严密的组织结构,许多观点也并不一致,但总的来说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第一,将社会生活中健康的人和自我实现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他们认为,研究不健康的人或动物只会产生消极和畸形的心理学,研究统计学上的平均数的人也只会导致人们形成“适应性强的人”的概念,而不是“成长的好的人”的概念,只有研究心理健康的人,才会有最好的收获。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研究人的内在意识经验为主,强调意识自我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心理潜能高于生理潜能,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而社会环境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限制潜能的实现。

    第二,强调人性的成长与发展。不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性的显著特点是“持续不断地成长”,而人性之所以是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所追求的自我完善和实际上的不完善之间有一种永久的紧张,这种紧张促使个体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因此,自我实现便成为人生永恒的追求。此外,大多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相信人性本善,他们认为,人类有能力进行自我指导,能够对自己的存在方式负责。在自我实现的动机驱使下,在提供了适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环境与机会时,人性就能不断地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人本主义对人的价值系统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将价值观视为一种自主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趋向于健康成长的价值体系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3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