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1年第3期
编号:12080805
内隐自尊研究及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3期
     〔摘要]内隐自尊指个体通过内省无法识别出的自我态度效应,是针对主体自我的一种无意识的评价或态度。本文首先对内隐自尊的定义、测量方法及其特征进行了介绍,其次对内隐自尊的普遍存在性、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及与其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了概述,最后就相关研究结果在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内隐自尊;中小学;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3-0007-03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化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价值和重要性等方面的积极评价和情感体验[1]。大量研究表明,自尊水平较高的个体,表现出较低的焦虑水平、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国内也有研究发现,青少年较高水平的自尊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心境,减少挫折后的躯体化倾向、神经症性和精神病性等反应[2]。因此,自尊已经成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内隐社会认知现象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即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个体虽然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即个体的无意识成分参与了其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研究者越来越认识到,在相对于经过大脑意识思考的、相对受控制的、以自我报告方式所测出的外显自尊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内隐的、无意识的、自动化的评价过程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即内隐自尊。本文将对近年来有关内隐自尊的研究进行介绍,并分析和探讨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3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