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6年第1期
编号:11264187
国外自杀心理学研究与理论评介(2)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2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6年第1期
     自杀不过是杀死自我的误用,而人的心性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杀死自我、不断趋近自性的过程,这与中国的禅宗与庄子的“吾丧我”有相通之处。这种理论性的假设也得到了不少心理分析学家的临床验证,但有关的实证性和量化研究非常薄弱。

    2 自杀评估理论

    2.1 概况

    自杀评估的理论起步于对自杀危险的评估,人们就此提出的理论很多。Joiner(1999)参照了当时绝大多数的评估理论,简明地总结出自杀危险评估的七大项目:(1)是否有自杀经历;(2)目前的自杀症状;(3)新近的压力;(4)冲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5)一般性症状的描述,即精神疾病诊断中的轴1轴2中的症状;(6)其他的易感性因素包括家庭、生理病史或者不正常的性行为;(7)保护性因素。如婚姻、子女、职业、较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其中以前两项最为重要,因为有过多次自杀经历的人比只有一次或只有自杀意念的人更容易自杀。在一般性的心理症状中,绝望比抑郁更能预测自杀[7]。人们不仅研究了自杀的危险性因素,同时也研究出来了不少测评工具对自杀的其它方面进行测量,如自杀意念、自杀行为、先前自杀的致命性、对自杀的态度和观念等等。

    虽然几十年以来自杀评估理论和相关量表层出不穷,但它们到底在治疗的实际工作中起到了多大作用,却并不是很清楚。不过人们一般最常问的问题如:自杀计划、自杀史、物质滥用,却被证明是对实际工作最有帮助的评估。

    2.2 两种评估理论

    2.2.1 SSF(自杀状况表格)评估

    Jobes等2000年设计了一种自杀评估方式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0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