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6年第2期
编号:11039486
自尊的恐惧管理理论研究述评(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4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6年第2期
     摘要 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TMT)从人们对自己生命的意义感和价值感的需求角度对自尊进行了阐释。大量实证研究对该理论的基本假设进行了验证。该文对TMT的理论起源和基本观点进行了介绍,分析了TMT关于自尊的“焦虑缓解器假设”和“死亡突显性假设”以及“防御的双重加工模型”,并对TMT及其相关研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关键词 自尊,TMT,焦虑缓解器假设,死亡突显性假设,防御的双重加工模型。

    分类号 R395

    1 引言

    自尊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人类具有保持高水平自尊的动机,并且这种动机潜藏于大量的人类行为之中,这一观点已被自尊领域的研究者们广泛接受[1]。但是,作为一种以自己为对象的价值评判,自尊并不会使人变得更富有、更聪明、更美丽,不会给个体带来任何直接的、实际的利益[1]。那么,人们为什么会需要并努力维持着自尊?自尊的功能究竟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个基本问题,众多心理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理论。Leary和Baumeister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总结,指出对自尊功能的解释主要有五种理论取向 [2]:(1)自尊能够维持人们的幸福感及其他积极情感;(2)自尊能给个体的应对困境能力提供反馈;(3)自尊可以反映个体的社会地位;(4)自尊是与个体自主性和竞争相关联的需要,有助于人们的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5)自尊为个体提供有关社会包容(social inclusion)和社会拒斥(social exclusion)的重要信息。但Pyszczynski、Greenberg及Solomon等人认为,这些解释自尊的理论没有考虑到自尊产生的动机[3]。Leary和Baumeister也指出“我们不能仅根据自尊与人类情绪有很高的相关,就赋予自尊‘维持积极情感’这样的实际功能。”[2]因此,在众多自尊理论都没有充分揭示自尊的动机和实质的背景下,Greenberg等人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提出了关于自尊的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简称TMT)。近年来,TMT得到大量实证研究的验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将对TMT及其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和评述。
, 百拇医药
    2 TMT的理论溯源和基本观点

    2.1 TMT的理论溯源

    TMT的理论基础来自于Ernest Becker试图用来解释纷繁复杂的人类行为的核心思想 :所有人类行为,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无论是适应的还是不适应的,都是对人类生来就要面对的两难处境所做出的反应,即对生的欲望(desire for life)和死的必然(inevitability of death)这一对矛盾的反应[4 ]

    Becker指出,生命中,人们对生的欲望和对死亡必然性的认识是并列存在的。死亡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可避免性,给人类带来了潜在的对失去生命的恐惧;人类意识到自己在广袤的宇宙中转瞬即逝,并不比一棵树、一只鸟更有价值和更为恒久。Becker认为,这种潜在的恐惧是由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带来的,为了解决这种恐惧,人类同样使用自己高度发达的认知能力,创造出了文化世界观(cultural worldviews):这是一种人为创造的对现实的抽象符号系统,由同一文化群体中的成员共享,能够赋予“存在”以意义、秩序和永恒;同时因为文化具有超自然性,它可以使人们象征性地超越死亡,比如通过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等,文化世界观也依此提出了一系列价值标准,认为坚信这种文化观并遵守价值标准的人可以获得不朽和永恒。这些不朽的东西能够让人类感受到世界是富有意义的(意义感),并且使人类感到自己是这个有意义的世界中的一份子,比纯粹的自然物质更有价值(价值感)。人类对意义感和价值感的追求,正是Solomon、Pyszczynski等人提出的自尊TMT的理论来源。
, 百拇医药
    2.2 TMT的基本观点

    TMT认为自尊是一种对个人价值的评价和感受,是那种认为“自己是这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中有价值的一份子”的感觉[3],即人们对自己的生命意义感和价值感的体会。自尊的作用是保护人们免受那种与生俱来的对死亡的恐惧所带来的焦虑。自尊获得的途径有二:(1)相信自己所持有的文化世界观的正确性;(2)相信自己所遵守的价值标准是文化世界观的一部分[4]。从第一个途径人们可以获得意义感,因为文化世界观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只有“正确的”文化世界观才能赋予我们存在的意义;从第二个途径中人们可以获得价值感,因为对这种已经内化了的价值标准遵守程度的评价,反映了个体价值和价值标准体系的关系。遵守程度越高,两者之间关系越紧密,个体的价值感也就越高。

    在此基础上,TMT提出,人类需要自尊是因为自尊的自我调节机制所提供的弹性空间,能够帮助我们缓解焦虑。当自尊强大时,焦虑得到缓解,个体能正常地生活,有效地行动;当自尊弱小或受到挑战时,个体担心可能会“泄漏”内心的恐惧从而引发种种防御行为,并通过各种补偿性的行为提升自我价值感。这就是TMT的第一个基本假设――“焦虑缓解器假设”。同时,TMT进一步指出,人们追求自尊不仅仅是为了摆脱他们所正在经历的焦虑,更是为了逃避那种天生的对死亡必然性的认识所带来的焦虑。即使人们此时此刻并没有思考有关死亡和永恒的问题,对自尊的追寻依然在继续,因为人们早已在潜意识中预见到了其最终的命运――死亡,由此引发了TMT另一个重要假设“死亡突显性”假设。
, http://www.100md.com
    3 TMT的实证研究和扩展

    3.1 TMT的基本假设及其研究

    TMT是第一个实证取向的自尊理论[3]。近年来,大量的实证研究对TMT的两个基本假设――焦虑缓解器假设(The Anxiety-buffer Hypothesis)和死亡突显性假设(The Mortality Salience Hypothesis)[5]进行了验证。焦虑缓解器假设提出,自尊是一种“焦虑缓冲器”(anxiety-buffer),自尊的强大会使个体较少受到焦虑的影响,并不易产生与焦虑有关的行为;而自尊的减弱会使个体更多地受到焦虑的影响,更易产生与焦虑有关的行为。死亡突显性假设认为,对个体焦虑的根本来源――不可避免的死亡(mortality salience,简称MS)的唤醒,会导致个体文化世界观信念需要的增长,个体会对支持其文化世界观的事物做出更多积极反应,而对与其文化世界观不一致的事物做出消极反应。下面介绍对这两个假设的验证情况。
, 百拇医药
    3.1.1 焦虑缓解器假设的验证

    Solomon等人指出自尊与焦虑是反转共变的关系(covaries inversely),对自尊的威胁会导致焦虑上升[6]。Greenberg等在1992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想验证在受到威胁时,自尊增强是否会降低被试在面对威胁时的焦虑程度和被试在面对电击时的心理唤醒程度。实验者先对被试进行一项智力或人格测验,随机抽取一半被试给予“积极反馈”,另一半则给予“消极反馈”,得到“消极反馈”的一组自尊受到威胁,接下来观看描述死亡的录像带,结果发现与得到“消极反馈”的被试相比,得到“积极反馈”的被试其自我报告的焦虑程度较低,对会产生生理疼痛的刺激(如电击)的心理唤醒程度较低,对“人会死亡”这一事实的歪曲防御也较少[6]。与这种观点类似的是,Sherman等人发现,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会减少一个人在其健康面对严重威胁时的否定防御[7]。Harmon-Jones等人进行的三项研究表明,无论是被试本身具有高自尊倾向,还是通过人为实验控制暂时提升被试的自尊水平,都会降低“与死亡有关的想法”给个体所带来的影响,在对个体的文化世界观产生威胁的事物的反应上,降低作用尤为明显[8]。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其他一些研究的补充支持,Simon等人在对抑郁个体的研究中发现,抑郁的个体自尊感较低,他们往往很难找到生活的意义,对死亡及与死亡有关想法的唤醒会做出特别强烈的反应[9]

    [ 下 页 ], 百拇医药(张阳阳 佐 斌)
1 2 3 4 5 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