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8年第1期
编号:11566673
自我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第1期
     相对于国外的大量研究,个体自我管理在我国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国内学者王益明、金瑜对自我管理的定义是:个体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控制不当冲动,克服不利情景,积极寻求发展,取得良好适应的心理品质[32]。

    在已有的定义中,Albert Bandura的社会认知心理学中对自我管理的定义最受学者们的关注。Bandura认为:人类是一种主动积极的生物,他们并不是完全机械地应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个体通过对自身行为的观察、评估、强化和惩罚以实现某种目标,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自我效能感[33]。自我管理就是个体通过主动地设定目标、采取行动、监控和评估自身的绩效并作出相应的调节等一系列的行为来塑造自己命运的过程。

    3 自我管理的理论基础

    自我管理研究的基础是对人类行为及其控制和改变的研究,这方面研究的努力经历了从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到Skinner的行为主义,从Rogers等人的人本主义到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的理论变迁。在这个过程中,对个体自身行为的认识从绝对的生物本能驱使跳跃到绝对的外界环境控制,最后在社会认知理论中形成了外与内的调和与平衡。除了社会认知理论这一主流理论之外,还存在一些理论研究的尝试,例如自我决定理论就试图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个体自我管理的形成过程。下面,我们分别对这两种理论进行介绍。
, http://www.100md.com
    3.1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将个体的认知、行为及其所处环境放在了一个动态的系统中进行考察,得到了三元交互作用系统(triadic reciprocal determinism)。Bandura认为:个体的活动是认知、行为和环境三个变量不断相互作用的函数[33]。个体对外在影响的反应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而且外在环境也会因为个体的反应而发生改变。这种相互的影响为个体对自身发展施加一定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根据这个模型,自我管理是个体、行为和环境三个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个体的影响包括个人的信念(比如自我效能感)、知识以及情绪情感过程(比如焦虑等)。根据相互决定论的观点,自我管理的实践使得个体通过调节环境对外在刺激进行管理,以促使其诱发适当的行为;通过应用认知策略和自我强化的方法来形成并保持理想行为,并最终将活动引向有价值的目标。

    Bandura在其社会认知理论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个体自理性(personal agency)[34]。Bandura认为个体的行为不像行为主义所说的那样,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个体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可以进行主动调节,外部环境也会因为个体的行为而发生改变。个体能够对外界环境施加影响,同时也能对自身施加影响。个体的行为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而其自身也是这些因素中的一员。个体具有主动产生目标导向行为的能力,个体自理性就是指个体具有主动地选择信息、决策判断并做出目标导向行为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能力。行为的目的性、前瞻性思维(forethought)、对自身活动的自我调节以及自我反思是个体自理性的四大特征。Bandura认为,正是通过对个体自理性的实践,个体的自我管理功能才得以展现。另外,控制论认为在既定目标和真实绩效之间的偏差给个体提供了调整行为的负反馈信息,这种负反馈信息为个体的下一个行动循环提供了目标。但是,控制论的观点认为负反馈信息来自外界环境,个体只是对这种负反馈信息做出机械的应对。Bandura认为,个体除了对来自外界的负反馈信息做出应对外,还可以主动设定目标制造负反馈信息驱动自我调节机制。这种主动制造负反馈信息的过程更加体现了个体具有自理性的特点。
, 百拇医药
    在此基础上,Bandura提出了一个正式的个体自我管理模型。这个模型包括三个因素:绩效观察、自我评估和自我反应[33]。绩效观察包括对个体绩效的质量、数量以及频次等进行观察;自我评估是指个体通过将自己的真实绩效与内在的绩效标准、参照绩效进行对比,并对绩效水平进行解释和归因;自我反应是指根据个体自我评估的结果对自己实施的奖励或者惩罚。Bandura根据研究结果不断地完善他的理论,对前面的三因素模型作了进一步调整[35]。将绩效观察重新命名为自我观察,以此强调自我监控的过程不是一个机械的对自身绩效进行审查的过程,而是个体在已有自我概念的背景下所进行的观察。个体既有的自我概念将会影响其自我观察过程中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的程度。因此,个体自我管理的模型在社会认知理论中最终被确定为自我观察、自我评估和自我反应三方面。

    综上所述,与行为主义和控制论的观点不同,社会认知理论不仅指出个体具有自理性,能够主动地产生有目的的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而且将人的行为放在由个体、行为和环境三者构成的动态交互作用的系统中进行考察。个体行为既不是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也不是反馈环路上的机械化的判断和循环,而是以个体的认知能力为核心的,环境、认知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的介入使得对个体行为的认识既区别于动物也区别于机器,表现为一个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处于实时动态变化、主动调节系统中的有机体[35]。由此,社会认知理论成为后来关于个体自我管理研究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石。
, http://www.100md.com
    3.2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Deci等[36]提出的。该理论描述了外在的控制、奖励和结构内化并且整合到自我管理系统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原本不属于个体自我管理过程的、但是对个体具有激励作用,而且有助于产生所期望的社会功能的外在因素,通过多个阶段,逐渐融入个体的自我管理过程,使得个体自我管理水平得以提高。

    内化概念在自我决定理论中比较重要。Schunk认为:内化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将来自外在事件的控制转化为内在因素的控制(自我决定)[1]。Deci等描述了一个内化的连续体。这个连续体的最低水平是外在控制(external regulation),个体从事或者不从事某个活动是以预期的外在效果为判断标准的(例如获得奖赏或避免惩罚)。当学生完成一项任务是为了获得教师的表扬或者是为了避免责备时,他的自我决定程度是很低的。第二个水平是投射控制(introjected regulation)。在这个水平,个体行为动机的来源是个体内在的(觉得应该/必须/内疚),但却不是自我决定的,因为是动机本身控制了个体。如果个体出于内疚而从事某项活动,或是为了避免失败时的焦虑和自我否定,或是为了获得成功时的良好自我感觉,那么这个体正处于投射控制阶段。第三个水平是明确的控制(identified regulation)。个体从事一项活动是因为这个活动对他们个人来说有重要的意义。那些原本是外在的控制,在这个阶段被认为是个体自己的目标或者是价值,因此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决定的。当学生勤奋的学习以获得足够高的分数从而被著名的大学录取时,个体表现出的就是明确的自我控制。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这些目标是有外在效用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些目标对于个体自己来说是有意义的(Personally meaningful)。最后一个水平是综合控制(integrated regulation)。在这个阶段,个体对外在和内在的信息进行综合考虑。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是因为该活动对于他们自己本身很重要。这个阶段代表了个体自我管理的成熟水平。

    自我决定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从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发展变化。这个理论描述了一系列水平,随着水平的提高,个体行为的自我动机增加。与社会认知理论相比,自我决定理论更多解决的是为什么个体行为发生了变化,而没有解决怎样使得这个变化得以发生的问题。而关于这一点,社会认知理论则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机制探讨。此外,社会认知理论相关概念的丰富性和理论探讨的深入性等优点决定了它在指导自我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主导地位。, 百拇医药(孙晓敏 薛 刚)
上一页1 2 3 4 5 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