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08年第2期
编号:12062827
原型理论视野中的亲社会行为研究(4)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8年第2期
     他们开始关注内隐的和与情绪有关的行为;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新的人际关系的出现以及认知和情绪的发展。加之社会环境的变化。亲社会行为的多样性开始增加。Carlo认为。青少年和同伴与成人(教师父母)之间所出现的新的、有所改进的关系可以为其提供新的帮助目标,从而通过全新的价值观、信念系统、或行为的展示来影响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除了那些新的社交机会,青少年同时也在社会认知和社会情绪技能方面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Greener等人认为,随着个体从儿童期向青少年期的发展变化,他们认同亲社会行为的范畴较之传统研究的框架(帮助、分享、安慰等)发生了很大的扩展,最大的变化是开始关注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因此,成人研究者仅从各自的理论背景出发,而不是站在青少年立场上来对儿童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进行确定。这种做法在区分和鉴别行为类别时会出现偏差。而借助原型理论对青少年群体认同的亲社会行为概念进行的分析可以深入探讨行动者本身的原始认识,进而较好地弥补上述缺陷。

    3.2将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分析引入测评研究
, 百拇医药
    基于研究者立场的研究取向。往往会忽略特定群体背景中的个体对某种行为的原始认识。因此。有的研究者认为应该基于被研究者的立场,了解普通人的概念(lay conceptions),也就是探讨作为被研究者的个体,他们处于非专业角度,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上到底是如何理解某种特定行为或特质的。研究者认为,这种理解的基础正是这些个体对于概念原型的基本认识。Keams和Fincham在一项关于“宽恕”概念的研究中指出。被研究者对概念原型的理解,将会对这个概念的测量产生重要影响,并且为专家针对此概念的理论研究产生影响和启示。

    如前所述,传统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往往是将特定类型的行为置于人为设定的情境中开展的,即在假设情景中对亲社会行为进行实验室研究。Radke-Yarrow和Zahn-Waxler曾经指出,为了建构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测验工具。研究者应该放弃那些对无关紧要的和格式化的亲社会行为的依赖,仅仅带着亲社会行为的基本特点进入青少年群体。对亲社会行为的概念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这个观点恰恰与原型研究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在基于青少年立场而展开的概念分析中。被试是在对自己所认同的项目进行评价。评价的依据是自己对亲社会行为的认识,所以摆脱了研究者认识的限制。研究者通过控制指导语,使被试完成“识别(对项目的辨认和解释)一唤起(在记忆中搜寻最佳实例,即原型)一反应(将自己的亲社会行为原型与当前项目进行比较并做出评价)”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他们更像是研究者而不仅仅是研究对象。这种从被试本身出发的研究立场,避免了研究者的主观偏向,从而使研究结果能反映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当然,概念的原型研究对主试和被试的要求都比较高,主试必须通过统一培训,严格按照操作手册的步骤执行操作。避免繁冗的指导语误导被试:被试要充分理解指导语。跟随主试的指导进程对各个项目做出评价。主试和被试的步调一致和默契配合是保证研究有效性的关键。

    在建立亲社会行为测评工具的研究中。原型理论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研究者可以借助概念的原型分析技术,突破原有的框架,从特定的青少年群体出发,来搜集原始资料,然后对类属于概念的行为进行微观分析,也就是探讨亲社会行为本身的概念结构,通过一个多样化的行为类别体系,来澄清这种行为概念的内部结构,并以此为参考来确定该行为测量的指标体系,最终建立一个可靠和准确的亲社会行为测查工具。, 百拇医药(寇 彧 张庆鹏 付 艳)
上一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