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3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694880
面孔识别的眼动模式研究述评(4)
http://www.100md.com 2013年3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第3期
     Guo(2012)考察了被试对不同强烈程度的6种基本情绪的分类和识别时的注视模式,结果发现人们在观察不同类型的表情时,对各个情绪兴趣区(在此研究中界定为眼睛、鼻子、嘴巴)上的注视比率是不同的,但是人们对不同类型和强度情绪的识别所遵循的眼动模式基本一致,都是采用整体策略,即扫描全部的情绪兴趣区,注视最多的是眼睛,其次是鼻子和嘴巴区域。

    另外,近期的研究还发现东西方人表现出的面孔识别的眼动模式差异也影响到了东西方人对情绪面孔的分类和识别。Yuki,Maddux和Masuda(2007)发现在做表情判断时,日本被试更重视眼睛部位传递的信息,而美国被试则更多受到嘴巴区域的情绪信息的影响。Jack,Blais,Scheepers,Schyns和Caldara(2009)指出东方人对眼睛注视相对较少,导致了他们对害怕和厌恶的分类和识别存在缺陷。表情识别的文化差异是近期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不仅可以关注对基本情绪识别的眼动模式,也可以更多的关注其它复杂的社会情绪的识别模式,以及人们对动态表达着的情绪信息实时解读的眼动模式。

    5、研究展望

    尽管目前人们使用眼动仪对面孔识别眼动模式的多个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由于面孔的特殊性和面孔识别系统的复杂性,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结合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未来关于面孔识别的眼动模式研究可以在如下两个方面进行扩展。

    5.1 面孔识别眼动模式东西方差异的原因分析与

    功能分析

    眼动注视在面孔识别中具有重要的功能,而已有的诸多研究证实了面孔识别模式的非普遍性,打破了人们原以为面孔识别是由普遍的生物学因素决定的观念。而后续研究发现东西方人在面孔注视模式上的差异不仅仅是经验引起的,遗传因素很可能也起一定的作用(Kelly et al.,2010;Kelly et al.,2011;Tan et al.,2012)。

    今后关于注视模式的研究需要更进一步地考察面孔识别模式的东西方差异的机制,具体探讨如下几个问题:(1)面孔识别的眼动模式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2)遗传因素和文化环境因素分别在注视模式差异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要更好地分离遗传和文化环境因素,开展双生子研究是有效的手段。(3)面孔识别的眼动模式差异是否带来功能性的差异?已有研究表明,尽管东西方人获取面部信息的方式不同,但是真正有效利用的信息是一样的(Caldara et al.,2010)。如前所述,既然眼动信息在面孔识别中是具有功能的,那么东西方人不同的注视模式背后是否还蕴藏功能性的差异呢?(4)如果存在功能性差异,这些差异又是什么呢?注视模式背后的功能性差异的内涵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

    5.2 动态面孔中社会性信息识别的眼动研究

    大量研究发现眼睛在面孔的识别、记忆、性别判断等任务中都具有突出的重要性。面孔识别中眼睛往往也是注视最多的部位(Bindemann et al.,2009;Hills et al.,2011)。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中性的静态面孔进行的,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在动态情境下进行面孔识别的,那么在动态面孔中眼睛、鼻子、嘴巴等关键特征的作用又如何呢?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借助于眼动仪更多地考察动态面孔识别的特点,丰富对于面孔识别特点的已有认知。

    此外,相对于中性面孔识别的研究,目前对情绪面孔进行的眼动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主要考察对静态的情绪图片或者简笔画的脸谱图中的情绪识别,研究的生态效度相对较低。以后的研究可以更多应用眼动追踪技术探讨动态面孔的社会性信息加工问题,了解不同面部关键特征对实时的面孔情绪变化识别的作用,分析情绪识别与理解过程中的动态信息采集特点。对面孔所携带的社会性信息的眼动研究也不仅限于面部表情的解读,也可以更多的关注眼睛注视方向的知觉和目光追随等典型的人际互动中的重要信息的眼动研究。这些研究结果也将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对机器的情绪识别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杨青 闫国利)
上一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