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4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675679
从态度改变视角看锚定效应心理机制(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第1期
     Wegener等人(2010)从态度改变理论的视角,做出了高低精细加工锚定效应(High/Low-elaboration anchoring)的划分。当决策者具有较高动机和认知余力时,就更可能对锚值信息进行高度精细加工,这时启动的信息处理方式相当于ELM模型中的中枢路径方式,这是一种深思的加工过程。决策者在此过程中会对目标值进行努力思考,并用尽可能多的与目标值相关的信息来评估决策结果的质量。在此过程中锚值作为相关信息之一就会导致人们产生思考偏差,并因此产生高精细加工条件下的锚定效应。当决策者动机较低或认知资源不足时,难以对锚值信息进行高精度的加工,决策者便简单地将锚值作为线索对目标值进行启发式的判断。此过程类似ELM模型中边缘路径的作用机制,是一个非深思的加工过程,决策者在缺乏对锚值一致知识激活检验的情况下,草率地对目标值进行判断,并导致低精细加工条件下的锚定效应。

    Blankenship等人(2008)通过实验对被试回答决策问题的背景知识和认知负荷条件进行操控,对以上观点进行验证。先向被试呈现一些阅读理解材料进行学习,在此材料中包含了与后续锚定问题相关的间接信息。如一篇介绍宇航员相关知识的材料会向被试暗示宇航员的年龄通常较大/较小,在随后的标准范式下的锚定问题中就会相应地让被试判断高锚/低锚条件下阿姆斯特朗登月时的年龄。为了操纵被试对锚值的加工程度,在学习完材料后,一部分被试紧接着进行一项高认知负荷的任务(数出一组字符串中元音的数量),然后回答锚定问题,该组构成低精细加工组;另一部分被试在回答锚定问题前无需进行该任务,该部分被试构成高精细加工组。结果显示在高精细加工条件下,背景知识与后续锚值一致情况下产生的锚定效应显著大于不一致情景下产生的锚定效应;在低精细加工条件下,无论背景知识与后续锚值一致与否,它们产生的锚定效应大小都没有显著差别。因此研究者认为,在高精细加工条件下,决策者对锚值进行了更深入的加工,将其与既有的知识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做出目标值判断,当两者相符合时,锚定效应就更大;而低精细加工条件下,被试较少求助于先前知识,也未对锚值进行深入思考,而是更多依赖锚值进行直接判断,因此无论先前知识与锚值是否一致,引起的锚定效应都无显著差异。

    2.2高/低精细加工锚定效应的心理加工过程

    高精细加工锚定效应的作用主要通过使决策者思考过程产生偏差来实现,它的作用原理和选择通达模型中的正性假设检验观点相似,即认为决策者受到与锚值相一致信息的影响而导致决策值偏向锚值。但高精细加工锚定效应的心理过程和选择通达的心理过程在思维层面上的定位存在着一定差异。选择通达模型将与锚值一致信息的获取归为启发式思维,认为这一过程是自动化的、无意识或意识成分较少的;而高精细加工过程中决策者的卷入水平较高,对一致性信息的获取是由于对锚值信息进行了深思加工,因此属于较高的思维层面,是一种意识努力的结果。

    低精细加工锚定效应的作用过程则有两种可能的方式。锚值本身可能带来了数字启动效应,使决策者对目标值产生了内隐的大小观念(Oppenheimer,LeBoeuf&Brewer,2008),它也可能被决策者无意识地当作解答问题的线索(Sehwarz,1994)。

    在Blankenship等人(2008)的实验中,先让被试回答锚值比较问题,经过对高低认知负荷的操控后,再让被试对一个与先前包含锚值信息内容不相关的问题做出数值估计,以此从语义上对两个问题进行分离。结果显示在高精细加工条件下的被试受锚值的影响小,而低精细加工条件下的锚定效应则较高。这表明在低精细加工条件下被试对锚值的意义没有进行深入加工,而是更多受到数值本身的影响。有研究者(李斌,徐福明,王伟等,2012)通过对潜在锚定效应的研究,考察了当对锚值进行无意识的加工时,锚定效应是否由锚定数字的内部命题属性被激活所导致。实验通过快速呈现数字在被试无意识的情况下启动阈下锚值,在随后的锚定问题中,高锚组的被试对目标值的判断显著大于低锚组,且在进一步的词汇判断任务中,高锚组被试对“夏天-高温”类词汇反应更快,而低锚组被试对“冬天-低温”类词汇反应更快。由此可见在对锚值的非深思加工过程中,锚值不仅启动了数值本身,还启动了数值所代表的隐含语义观念。

    在另一项实验中(Wegener,Blankenship,Petty&Detweiler-Bedell,2009),研究者通过操纵信息来源来控制锚值是否能被当作回答问题的可靠线索。从总体上来看,当信息来源可靠时,锚定效应明显比来源不可靠时大。其中信息来源可靠性对高精细加工组的判断影响更大,可信来源的锚值产生锚定效应大,不可信来源的锚值产生的锚定效应小。而在低精细加工组这种影响则较小。由此可见低精细加工锚定效应的产生更多是基于将锚定信息当作简单线索使用,而较少分析其实际可信度。

    3.从态度改变视角看锚定效应的强度与持久性

    3.1对极端锚值效应的解释

    传统锚定效应作用机制的理论认为极端锚值比合理锚值引起的锚定效应更大。从不充分调整观点来看,人们以初始的锚值信息作为调整的起点,当出现不合理的极端锚值时,便将其调整至可接受目标值范围的边界便停止,因此极端值总能引起最大程度的锚定效应。而选择通达模型则认为决策者在面对极端锚值时,与其一致的信息得到激活,导致了更显著的锚定效应。但Wenger和Petty等人(2001)则从态度改变的视角对极端锚值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当锚值过于不合理时,锚定效应反而会比合理锚值条件下小。

    关于态度改变的研究发现,随着当前信息与原有观点差异程度由低到高的变化,人们态度的改变量呈倒U形变化趋势,当两者差异极高或极低时,态度改变的程度较小。研究者认为锚值大小对锚定效应的作用与此类似。人们在面对极端锚值时,由于察觉到其不合理性,便可能产生反驳观点或直接忽视锚值;但在面对合理锚值时,人们倾向于将其作为接近判断问题的真实值来进行考虑,因此产生较大的锚定效应。在验证该假设的实验中,研究者让被试进行八个标准范式下的两步锚定问题判断,实验的一个自变量为高锚值和低锚值,另一个自变量则为锚值的极端性(极端锚VS合理锚)。结果和研究者预期一致,极端锚值条件下产生的锚定效应比合理锚条件下小。进一步的研究中,研究者又引入了对锚值可能性的主观判断这一变量,让被试在9点量表中对锚值可能性进行评估。数据结果显示对锚值可能性的判断受到对锚值极端性操作的影响,且对锚定效应的大小起到调节作用。可见从极端低锚到合理锚,再到极端高锚,产生的锚定效应呈倒u形变化,即随着锚值合理性的增长,锚定效应程度不断增大,而当锚值合理性进一步减弱,锚定效应程度也会变得较小。 (陈世平 刘畅 王晓庄)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