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6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993471
基于自我决定视角的动机结构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第2期
     2.2研究工具

    2.2.1外显成就动机测量

    采用Giesme和Nygard编制、叶仁敏修订的成就动机量表(achievement motivation scale,AMS)量表共30題,分别测量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两个维度。计分方法为5点计分,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明这类动机越强。成就动机为追求成功的动机减去避免火败的动机。该量表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在本次测量中,追求成功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避免失败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

    2.2.2内隐成就动机测量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根据标准的IAT模式设计Inquisit实验程序。实验材料的呈现、被试反应及结果计分均在计算机上进行,概念词为自我词和他人词。自我词包括:我、我们、自己等;他人词包括:他、他们、别人等。属性词为成功词和不成功词。成功词包括:有雄心的、勤奋的、有创造力的等;不成功词包括:懒惰的、低效的、半途而废的等。IAT的得分采用D分数表示

    实验的基本任务是要求被试对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中央的刺激词进行分类:(1)要求被试对自我词和他人词进行归类,分别按不同的键进行反应(“F”键和“J”键);(2)要求对成功词和不成功词进行归类;(3)要求对概念词和属性词进行联合分类,即把自我词和成功词、他人词和不成功词分别归为一类;(4)与(3)相同,只是实验次数增加为(3)的两倍;(5)仍然要求对自我词和他人词进行分类,但按键要求与(1)相反;(6)仍然要求对概念词和属性词进行联合归类,但要求把自我词和不成功词、他人词和成功词分别归为一类;(7)与(6)同,反应次数为(6)的两倍。(3)、(6)为(4)、(7)部分的练习。为了平衡实验任务的顺序效应,将被试分为两组,在两组被试中任务(2)、(3)、(4)和(5)、(6)、(7)的顺序相反。

    2.2.3自我决定量表

    采用Sheldon等人(1996)编制的自我决定量表。量表包括自我意识和知觉的行为选择感两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包括5道题。采用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决定水平越高。两个分量表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测量。本研究中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37和0.79。由于自我意识分量表的信度太低。本研究采用知觉的行为选择感分量表。

    2.2.4总体幸福感指数量表

    采用Campdl(1976)编制的总体幸福感指数量表。该量表包括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两个问卷,前者由8个情感项目组成,后者则由一个满意度项目组成,两者的得分加权相加即为总体幸福感指数。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

    2.2.5动机不一致性测量

    根据动机不一致性测量的常用处理方法(Kehret al,2004),将内隐和外显成就动机的分数标准化(x分数),两者之间的绝对差异即为动机不一致性的指标。分数越高,表示内隐和外显成就动机的差异越大。

    2.3施测与数据分析

    首先进行外显成就动机、自我决定和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内隐成就动机的测量。所得数据用SPSS 16.0进行相关分析、多元分层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

    3.结果

    3.1内隐成就动机效应

    采用Greenwaid等人(2003)提出的优化计算方法对IAT数据进行预处理,结果见表1。分别对练习测验和关键测验的相容和不相容任务反应时做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练习测验的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以及关键测验的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t=10.98,t=10.81,均p<0.001)。即当要求被试把自我词和成功词归为一类时。平均反应速度显著快于把自我词和不成功词归为一类的反应速度,说明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内隐成就动机效应。

    3.2描述性分析和相关分析

    描述性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内隐成就动机和外显成就动机相关不显著,表明内隐和外显成就动机可能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动机系统。外显成就动机与自我决定、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而内隐成就动机与两者均没有显著相关。动机不一致性与自我决定、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自我决定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动机不一致性、自我决定和主观幸福感两两相关显著。这为后面的中介效应检验提供了一定的前提条件。预示着自我决定可能在动机不一致性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3.3内隐、外显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为了解内隐、外显成就动机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分层回归分析。第一步,性别和年龄进入回归方程;第二步,内隐成就动机和外显成就动机进入回归方程;第三步,内隐和外显成就动机的交互作用进入回归方程,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在控制了性别和年龄影响的情况下,外显成就动机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B=0.28。p<0.05,△R2=0.09),而内隐成就动机对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预测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当内隐与外显成就动机的交互作用进入方程后。对主观幸福感有额外的解释效力(B=0.31,p<0.01,△R2=0.10)。为了更详细地考察交互作用,遵循Cohen等人(1983)的建议进行简单斜率检验(simple slope test)。结果表明,在低内隐成就动机个体中,外显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相关(B=0.03,t=0.27,p=0.79)。在高内隐成就动机个体中。外显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B=0.58,t=4,56,p<0.001)。图1显示了这种交互效应,表明同时具备高外显和高内隐成就动机的个体报告了最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

    3.4自我决定在动机不一致性和主观幸福感中的中介作用 (王建峰 皇甫桦彦)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