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6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993464
基于自我决定视角的动机结构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3)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第2期
     对于中介效应的检验,依据温忠麟等人(2004)介绍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采用分层回归的方法来估计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及相应的£值,中介效应路径图如图2所示。

    第一步,检验动机不一致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将性别和年龄作为预测源放人回归方程第一层。动机不一致性放入第二层。结果显示,在控制了性别和年龄影响的情况下,动机不一致性对主观幸福感起到显著的预测作用(系数c,B=-0.29,t=-2.84,p=0.006)。

    第二步,检验动机不一致性对自我决定水平的影响。以自我决定为因变量。将性别和年龄作为预测源放入回归方程第一层,动机不一致性放入第二层。结果显示,在控制了性别和年龄影响的情况下,动机不一致性对自我决定水平起到显著的预测作用(系数a,B=-0.22,t=-2.23,p=0.028)。

    第三步,检验自我决定在动机不一致性对主观幸福感影响中的中介作用。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将性别和年龄作为预测源放人回归方程第一层,动机不一致性放入第二层。自我决定放入第三层。结果显示,当引入自我决定变量后,自我决定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预测作用(系数b,B=0.23,t=2.29。p=0.03)。动机不一致性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效应(系数c)下降,标准化回归系数由-0.29降为-0.23,但预测效应仍然显著(B=-0.23,t=-2.32,p=0.02)。这表明,自我决定在动机不一致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8.03%(ab/ab+c)动机不一致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一方面是通过直接途径降低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是通过影响个体的自我决定水平而间接实现。

    4.讨论

    研究发现,内隐成就动机和外显成就动机之间没有显著相关,这与以往以投射测验方法测量内隐动机的研究结论相一致(Brunstein。Schultheiss,&Grassmann,1998;Hasemeyer,Neberich,Asendorpf,&Neyer,2013;Schultheiss,Yankova,Didikov,Schad。2009),进一步表明人类存在两种相互独立的行为引导系统:一种是自动化、非言语、情感指向的内隐动机系统,一种是需要努力、基于言语、社会指向的外显动机系统。同时。结果也说明了双重动机系统的两个重要特性:一是两种动机系统影响行为的方式不同:二是两种动机系统相互作用塑造了个体的行为和情感体验。

    根据McClelland(1980)的观点,内隐动机预测了长期的自发性行为倾向,而外显动机预测了短期的、特定情境中的反应及行为选择。换句话说,内隐动机影响了个体的非陈述性(non-declarative)行为(如情感反应和动机性活动),而外显动机影响了个体的陈述性行为(如言语表征的判断和选择)。与这种理论观点相一致,本研究發现自我报告的主观幸福感(陈述性测量)与外显成就动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但与内隐成就动机之间没有显著相关。

    内隐和外显动机虽然是相对独立的动机系统。但它们也存在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个体的情感、体验和行为。研究发现,内隐成就动机调节了外显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在低内隐成就动机个体中,外显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相关,但在高内隐成就动机个体中,外显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相对于一致性动机结构个体,不一致性动机结构个体报告了更低的主观幸福感。对于动机不一致性引起幸福感降低的原因,通常是认为这种不一致性产生了内部心理冲突或压力。例如,根据Brunstein等人(1998)的动机一致性目标(motive-eongruent goal)假设,当个体追求的目标(外显动机)与其内隐动机一致时。目标的达成会导致需要的满足,使个体体验到愉快和幸福。反之,当个体追求的目标与其内隐动机不匹配时,目标的达成与否不会使个体体验到奖赏和愉悦。因而对情绪和幸福感没有显著的影响,甚至会使个体的内隐动机处于压力之下。Bauman等人(2005)更是将动机不一致性视为一种“隐藏的压力源”。引发了个体高水平的负性情绪。

    与此同时,研究者更进一步地探讨了动机结构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可能机制。例如,Kehr等人(2004)从意志损耗的角度认为内隐和外显动机的不一致导致了不相容的行为倾向并产生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消耗了意志强度,进而影响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其他研究者也分别从活动抑制、依赖性以及控制点等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Lan,gens,2007;Langan-Fox et al,2010)。本研究拓展了先前的研究结果。研究发现。不一致性成就动机结构一方面通过直接途径降低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是通过影响个体的自我决定水平而间接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作为一种生命的有机体,具有积极地成长和自我调节倾向。这种倾向促进了自我的整合和心理的健康(Deci&Ryan,1985)。但个体自我调节的程度不同,因而达到自我整合的程度也不相同。本研究表明内隐动机和外显动机的一致性与否可能影响了个体自我整合的程度。内隐和外显动机一致的个体,他所从事的行为或设定的目标与自己的内在兴趣或价值观是一致的,这些内在的兴趣、价值观就是自我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体的行为由自我所驱动。因此具有更高的自我决定或自主性动机。同时,在与内隐动机相符的目标上取得成功也会使个体产生更强的能力感。相反,动机不一致的个体,他的外显动机或目标更多来源于外界的压力或自己的负性情绪而非自我。个体不能将冲动和社会压力与自我进行有效整合,这些驱力并非与自我需要和兴趣是一致的,因此具有更低的自主性和能力感。自我决定理论指出,基本心理需求是个体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核心概念(Deci&Rvan,1985)。具体说来,自我决定理论提出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即自主感、能力感和关联感。当这些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将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当这些心理需求受到阻碍时,个体将朝向消极方向发展。如前所述。一致性动机结构个体能体验到更高的自主感和能力感,因而报告了更高的幸福感水平。相反,不一致性动机结构个体由于其自主感和能力感的需求受到阻滞。因此产生了较低的幸福感。

    国内目前对内隐动机的实证研究非常少,对动机结构作用机制的研究更是缺乏,本研究从自我决定这一新的视角对动机结构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由于研究能力和条件限制。本研究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本研究只对成就动机进行了研究,但内隐动机领域还包括权力动机和亲和动机,在这些动机方面是否会得出与本研究相同或相似的结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其次,本研究只考虑了动机不一致性的大小而忽略了动机不一致性的方向,但实际上高外显低内隐动机与低外显高内隐动机对个体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以后的研究应该对这两种不一致状态进行细致区分。再次,本研究只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外显测量,研究表明在外显主观幸福感之外个体还存在内隐主观幸福感(Kim。2004),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尝试同时运用自我报告法和内隐联想测验对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最后,本研究样本数量有限,我们会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扩大样本。

    5.结论

    本研究条件得出如下结论:(1)外显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内隐成就动机调节了外显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2)不一致性成就动机结构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自我决定在不一致性成就动机结构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效应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王建峰 皇甫桦彦)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