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6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993487
精神病态暴力犯执行功能的缺陷(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第2期
     有研究发现精神病态倾向的被试在解决问题上存在困难。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精神病态罪犯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来应付问题,由此可见其执行功能存在异常但是关于精神病态暴力犯执行功能缺陷的研究却是十分匮乏,且国内外的研究发现都不一致,很难得出统一有效的结论。因此。研究采用爱荷华赌博任务和河内塔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来从多个角度来探索精神病态罪犯的执行功能可能存在的缺陷,并通过冲动性量表来分析其与冲动性的相关性研究假设:精神病态暴力犯在爱荷华赌博任务中更偏向选择不利的纸牌,在河内塔任务中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和错误次数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其执行功能存在与vmPFC受损者同样的缺陷。并且上述执行功能缺陷可能与个体的冲动性水平有关。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对某监狱的男性成人暴力罪犯进行筛选,暴力犯的犯罪类型包括:故意伤害、故意杀人、抢劫、强奸。被试的入组标准如下:(1)年龄:18到45周岁;(2)没有严重的脑损伤或神经生理疾病;(3)没有DSM-IV轴I诊断的疾病;(4)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小学及以上)。使用精神病态检核表进行被试的筛选。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和评分者信度。

    主试根据PCL-R量表对被试进行半结构化的访谈并评分。根据PCL-R得分,PCL-R≥25分的入组精神病态组,PCL-R≤15分的入组非精神病态组(Cooke,Forth。&Hare,1998b;Cooke,Kosson,&Michie,2001;Hare,2003),最终选出60名被试。其中精神病态组和非精神病态组被试各30人。两组被试的年龄(31±6岁,30±7岁;t=0.50,p>0.05)、教育程度(精神病态组:小学占23%,初中占60%,高中占17%;非精神病态组:小学占27%,初中占63%高中占10%;x2=0.88,p>0.05)和瑞文推理测验的结果(27.83±15.20,33.82+13.03,t=0.27,p>0.05)均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2.2方法

    2.2.1量表

    BIS-11由Barrett基于其人格理论编制而成。用于评估个体冲动性人格特征的情况。BIS-11的中文版共有26个条目,包含三个维度:注意性冲动。运动性冲动,无计划性冲动。量表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的冲动性越高。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

    2.2.2实验材料和仪器

    实验刺激程序由E-prime 2.0软件编制、控制,由实验室中14寸笔记本电脑呈现(分辨率为1366x768)。

    实验中的IGT是在Bechara。Damasio,Damasio和Anderson设计的实验室任务基础上改进而成(Bechara et al.1994)。任务程序由四副牌组成:牌1和牌3是有利牌,而牌2和牌4是不利牌,每张牌都有不同的奖励与惩罚分数。要求被试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实验共100次选择,按顺序每10次划为1区组,共10区组。

    TOH主要用于测试个体的计划组织功能。实验采用其电脑版,正式实验任务的难度为2-7级,共6个等级。每一级的难度代表完成该等级任务所需的最小步数。移动的规则是:每次移动一个圆盘,且只能小圆盘放在大圆盘上面,一旦出现错误,从该难度上重新开始。要求被试在遵循规则的情况下。用鼠标点击移动圆盘,尽可能减少错误以达到目标状态。

    2.2.3研究程序

    所有被试首先完成BIS-11;然后完成IGT和TOH。实验开始前都有练习帮助被试理解操作,之后开始正式实验。為了平衡顺序效应。两组均有一半被试先完成IGT。再完成TOH。而另一半被试先完成TOH。再完成IGT实验。

    2.3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在冲动性水平上的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被试在任务上的差异:Pcmmon相关分析BIS-11得分与IGT得分以及TOH任务中错误次数的相关关系。

    3.结果

    3.1冲动性量表的测量结果

    为考察两组被试的冲动性特质是否存在差异,研究采用BIS-11进行施测。精神病态组被试在三个维度以及总分上的得分都高于非精神病态组。

    对所测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1):精神病态组在注意冲动性(t=2.33,p<0.05)、运动冲动性(t=2.91,p<0.05)、无计划冲动性(t=3.86,p<0.01)以及总分(t=3.60,p<0.01)上都显著高于非精神病态组。

    3.2IGT数据分析

    3.2.1选择的策略

    首先,以被试类型为自变量,各区组任务中有利纸牌的选择比例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图1是各区组下有利牌选择比例的情况。结果显示区组主效应显著,F(9,522)=2.663,p<0.01;区组与被试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9,522)=2.865,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从第5个区组开始。非精神病态组的有利牌的选择比例显著高于精神病态组(p<0.001)。

    其次。分析被试在两种情况下的策略转变:一是被试在前次的选择是获益的情况下。再次选择是否会转变选项,二是被试在前次选择为损失情况下,再次选择是否会转变选项。以有无损失以及被试的类型作为自变量,对被试选择策略的转换比率进行方差分析。有无损失的主效应显著,F(1,58)=39.92,p<0.01;被试类型主效应显著。F(1,58)=9.36,p<0.05;两者交互作用显著,F(1.58)=25.07,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损失的情况下,非精神病态组的转换比率显著高于精神病态组(见表2)。

    3.2.2惩罚频率对选择策略的影响

    惩罚频率的高低对被试的选择也有影响。惩罚频率包含两种:高频率(50%概率选择会损失)。低频率(10%概率选择会损失);即时收益量包含两种:一是即时收益低,但是长期选择的收益>损失;二是即时收益高,但是长期选择收益 (张卓 王强龙 黄秀 杨波)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