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 > 2014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572902
儿童虽小,用药事大(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1月1日 《健康必读》2014年第11期
     2014年5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出台了《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有望扭转儿童药短缺的局面,为什么儿童需要专用的药物呢?关于儿童的安全合理用药,家长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我们首先要来了解儿童的概念,医学上所说的儿童,一般可分为几个时期:出生28天以内的,称为婴儿;3岁以内的,称为幼儿;3岁以后统称为儿童,也可以再细分一点:3~7岁,称为学龄前儿童;7~10岁(或12岁),称为学龄儿童;10~12岁以上,称为青春期。从出生开始,到青春期结束,都可以称为儿童。

    儿童特殊用药有原因

    儿童用药与成人相比,又有哪些特点和因素需要特殊用药呢?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身体因素,二是心理因素。

    1、身体因素

    从药代动力学上来看,儿童有很多特点是和成人不同的。

    从药物的吸收上来看,婴幼儿时期,人的胃酸的PH值比较低,且随着年龄的增加,PH值会有所下降,直到2~3岁,才会稳定在成人水平。因此,有一部分药物在婴儿时期吸收比成人多,比如抗菌药,像阿莫西林。还有一些外用药,由于婴幼儿皮肤的角质层比较薄,因此吸收比较迅速。

    从分布上来看,儿童的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要低一点,很多药物都会产生比较高的游离的血药浓度,引起不良反应的增强。另外,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一些药物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在脑组织中蓄积,增加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比如婴幼儿注射雅安培南以后,会出现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比如惊厥等。

    从代谢上来看,小儿肝脏代谢酶的系统有一个逐渐发育的过程,因此很多药物的代谢是比较慢的,血中药物半衰期比成人延长。

    另外,儿童肾的排泄能力也会降低。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孩子生理上的特点,比如小儿吞食药物会有一定困难。大的药片或者药物胶囊,对于儿童来说吞服起来会有一定困难,会容易卡到气道。

    2、心理因素

    另外还有一些心理上的特点,比如儿童顺应性比较差,也就是说遵医嘱的能力比较差。不愿意吃药,不愿意打针,会有一种抗拒心理,可能会造成服药不规律。另外,孩子的好奇心比较重,有一些味道比较好的药,或者颜色比较亮丽的药,可能会吸引他们去误用,这种情况经常会有发生。像常用的退烧药,比如说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抗菌药如头孢克洛的混悬剂、溶液剂等,口味都是比较适合孩子服用的,但是如果给孩子喂一些口味不好的药,儿童就会不容易接受。

    基于上述儿童这些特有的特点,建议生产一些儿童专用的药物,包括一些特殊的品种、剂型等,比如在药中加入一些调味剂。像普通的注射药物,可以生产儿童专用的剂量,也就是相对比较小的剂量。

    那么哪些药物剂型对于儿童来讲更适合呢?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婴幼儿来说,类似于混悬剂、溶液剂,更适合小孩去服用,因为吃药片容易引起误吸,还有的孩子会把药片藏在嘴里不吞下去,过一会再吐出来。另外,冲剂、颗粒剂、栓剂也都是可以使用的。还有,有些药物制剂盖子直接拧时拧不开,必须用力按下去才能拧开,这样就比较好,孩子就很难自己去误服这样的药物。

    儿童用药误区多

    由于种种原因,企业现在研发生产儿童药的意愿还相对较少。那么,在儿童专用药大规模生产出来以前,我们要避免哪些用药误区,给儿童最大限度地合理使用药物呢?

    误区一:给儿童服用成人药

    孩子生病时,由于手头没有儿童专用药,许多家长会把自己服用过,觉得有效的成人药减少剂量给孩子使用。家长不能把孩子当成“缩小版”的大人,由于儿童身体各个脏器发育还不完善,耐受力不如成人,身体解毒功能也差,因此许多成人药物儿童不能服用,如复方阿司匹林本是一种解热镇痛药物,但具有兴奋作用,儿童高热时使用易诱发惊厥,还会因大量出汗引起虚脱。

    误区二:输液好得快

    孩子感冒、咳嗽动辄就给他(她)输液,这是很多小诊所的常用做法,很多家长也觉得输液治病效果立竿见影,其实输液中的微粒进入人体可能会堵塞微血管,造成肉芽肿等严重后果,所以输液治疗不值得提倡。用药应该遵循能口服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治疗原则。

    误区三:怕出现副作用,剂量没用够

    对于小儿用药剂量问题,很多父母把握不好。不少药品说明书对儿童的用药都简单地描述为“儿童酌减”或“遵医嘱”,多数父母本着“是药三分毒”的想法,本来该用5天的,吃两三天觉得有好转就停了;本来要用1/3的,因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只用1/4,等等。造成孩子的病情延误或者反复。父母正确的做法是应遵照儿科医生的建议折算用药剂量,并且用足时间。

    误区四:过多、重复用药

    用药剂量不够的另一面是很多家长以为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于是就把多种药物一股脑儿地都给宝宝服用。而事实上,有些药物可能成分相似或相同,擅自的重复用药等于是给孩子增加了用药剂量,会让不良反应加重。且绝大多数药物进入体内都要经由肝脏和肾脏来代谢排泄,儿童的肝肾功能还不健全,因此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太多种类的药物,以免造成肝肾损伤。即使确实有必要多药同用,也要仔细阅读说明书,留意药物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必要时应向专业人士咨询。在使用药物时应遵循“可用一种药物治疗时就不用两种药物”的原则。

    误区五:以为是“营养药”就可随意用

    现在市面上维生素和矿物质类产品很多,一些家长以为这类药物是“营养药”,吃多了不要紧。其实,这类药物也必须按规定的适应证、用法、用量服用,否则也能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出现后遗症状。例如长期大剂量服用维生素A、维生素D,可能引起发热、腹泻;大剂量静脉注射维生素C可能引起静脉炎、静脉血栓;锌补多了,可能引起腹泻、呕吐甚至胃出血;钙补充过多则可能引起便秘、高钙血症等。所以“营养药”千万不能随意给孩子长期大量服用。 (本刊编辑部)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