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健康文摘·新医学学刊》 > 2007年第8期
编号:11537833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内中膜厚度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日 《中外健康文摘·新医学学刊》 2007年第8期
     【摘 要】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和预防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脑卒

    【中图分类号】R972+.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085(2007)05-0488-02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和预防都有重要意义。本实验皆在探讨国人脑梗塞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程度以及斑块发生率情况,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探索简便易行预测脑梗塞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2002年4月至2002年11月在我院住院经C-T证实为脑梗塞患者50例,年龄34-83岁,平均62.16±10.11;门诊患高血压病人50例,年龄40-79岁,平均53.42±9.47;门诊其他非心脑血管病患者50例,年龄39-88岁,平均年龄52.60±9.54。所有病例分为3组,脑梗塞组、高血压组与对照组。高血压病例均符合WHO1999年的高血压诊断标准,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对照组病人经临床排除高血压及脑血管病。
, http://www.100md.com
    1.2 方法:应用美国ATL-HDI-3000型彩色超声成像仪,探头频率5-10MHZ ,检查所有入选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发生情况。检查部位包括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IMT于颈动脉分叉处前后2cm处后壁或最厚处测量,或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同样在最厚处测量,并探测斑块的有无并记录部位及斑块性质及管腔狭窄率。斑块定义为二维超声测得局部IMT值≥0.8mm,或≥临近部位IMT的1.5倍;或彩色图象显示血管腔某处彩色血流缺损,缺损面积≥10mm;计算管腔狭窄率:狭窄率=(1-残腔内径/血管内径)x100%。统计学方法应用Excel统计软件包,组间显著性检验用成对t检验,p

    2.3 各组狭窄率比较:脑梗塞组左侧36.40%±0.28,右侧29.4%±0.23;对照组左侧12.78%±0.14,右侧10.38%±0.12;高血压组左侧14.66%±0.16右侧12.82%±0.15。脑梗塞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各组IMT及斑块发生率比较见表1。(对照组年龄偏大是造成斑块发生率较高的原因)
, 百拇医药
    2.4 以IMT≥0.8mm/或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来预测脑梗塞,特异性56%,敏感性88%,阳性预测率66.67%。

    讨论

    斑块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明显特征,它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累及体循环的大中型动脉,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累及最多。颈动脉是连接心脑两个重要脏器的管道,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证实颈动脉与脑动脉存在密切关系。有报道20~30%的脑卒中是由于颈动脉狭窄性病变进行性发展所致。在美国60岁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70%,无症状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狭窄程度在70~99%之间者,脑卒中发病率为5.7%。国内有人研究证实,高血压无明显并发症时,斑块程度轻,有心脑血管并发症时,斑块程度较重,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与斑块程度正相关。而且表明,颈动脉斑块的存在预测心脑血管程度的敏感性为84%,特异性为79%。但应用颈动脉斑块来预测脑梗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未见报道。我们的研究表明:脑梗塞组IMT1.07±0.27,狭窄率36.40±0.28;对照组IMT0.72±0.18,狭窄率12.78±0.14,两组比较有显著意义。同时将IMT≥0.8mm及/或出现粥样斑块来预测脑梗塞,特异性56%,敏感性88%,阳性预测率66.67%。其好发部位以分叉处最常见,其次为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性质以软斑及硬班常见。与国内外研究基本一致。

    我们的研究表明,发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是将要发生脑梗塞的警报,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已经发生脑梗塞。所以应用超声显像作为脑梗塞危险因素患者的常规筛选检查来预测脑梗塞,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莉,姜玉新,乌正贵等.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127-128

    [2] 李瑛.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18:188, http://www.100md.com(胡守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