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3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693893
由“面”到“点”,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建言献策(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3月25日 中国医药导报2013年第9期
     温建民教授和记者是老朋友了,在全国政协委员驻地刚一见面,再次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他开口就谈起了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准备提交的几个提案:“大都是围绕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也有医药卫生领域其他问题的,总共有六七个吧。”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记者发现,温建民教授围绕他的“两会”提案所谈及的内容,“大”到“呼吁尽快出台我国《中医药法》”,“小”到把一个单一病种——“拇外翻”的诊疗费用纳入全国范围医保报销等等,看得出这几个提案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温建民教授从自己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所认识到的一些切实问题,自然,也是全国医药卫生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

    加快中医药立法已迫在眉睫

    “我已经连续在两届政协会上提出尽快出台我国《中医药法》的建议了。今年又对这个提案的内容作了进一步充实。”温建民教授解释说:“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进和保护人民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同时,中医药学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现代医学快速发展,中医药发展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的挑战,迫切需要通过全国人大立法,进一步保障和促进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

    温建民教授谈到这里,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但是,我国中医药立法工作明显滞后。目前,世界上有54个国家制定了传统医学相关法案,92个国家颁布了草药相关法案,对传统医药单独立法管理,保护本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通过立法承认中医药法律地位并进行规范管理;所以我认为,我们要从国家利益和战略高度来考虑中医药立法问题;而且近些年来,一些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中医药进行研发,为‘我’所用,以占据中医药技术制高点,争夺中医药知识产权和主导权。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力图通过立法、制定标准等手段,将中医药的理论知识和诊疗技术、方法据为己有,面对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倒逼’态势,保持我国中医药在世界传统医药中的领先地位,加快中医药立法已迫在眉睫!”

    针对此话题,温建民教授进一步分析说:“我国现行涉及中医药的法律法规存在明显的‘硬伤’,立法层次低,体系不完整。中医药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参照西医药模式制定的,没有充分体现中医药的发展规律和自身特点,没有充分考虑中医药实际情况。这就在客观上制约了中医药的传承发展,一些中医药独特、有效的诊疗技术和方法未能很好地得到传承,有的濒临失传;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停滞不前。因此,加快中医药立法进程,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十分必要和紧迫。而且,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在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作为医疗机构营利手段方面,却存在明显的劣势。这是目前中医医院西化严重、中医药特色淡化,具有优势的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服务滞后的重要原因。因此,亟需加快中医药立法进程,建立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投入补偿机制、价格形成机制。与此同时,中药材资源也日益短缺,紧缺濒危品种日渐增多。由于法制不健全和缺乏有效监管,野生中药材资源乱采、乱挖现象十分严重,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挑战。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000种野生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400余种常用中药材每年有20%出现短缺。因此,应尽快通过立法,在法律层面建立中药材资源保护机制,处理好中药材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温建民教授回顾说:“早在1982 年,我国宪法即规定:‘国家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中医药法》列入了该届人大立法规划。据我了解,目前《中医药法(草案送审稿)》已报送国务院。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建议国务院要将《中医药法》作为今年立法计划的主要项目,加快工作进程,并请在今年报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争取尽早发布实施,以保护、扶持、促进和规范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人才“青黄不接”的

    局面亟待改善

    人,是决定一切事业是否能够兴旺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因此,谈完关于中医药立法问题之后,温建民教授的话题触及了一个特殊的领域——中西医结合方面的人才建设工作。

    温建民教授认为:“这些年来,我国中西医结合政策没有得到贯彻落实和主管部门的支持,加上有些人对中西医结合抱有偏见,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解存在误区,导致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缓慢,特别是人才‘青黄不接’,如果不加以高度重视,我国的中西医结合事业将名存实亡。”

    随后,温建民教授列举数据阐释说:“根据2012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调研结果显示:患者对中西医结合的需求百分比在38.51%,而具有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的医师只有6.27%;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目前中西医结合医师数量不足,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他认为,“从《执业医师法》颁布实施后,各省级医政主管部门对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的执业范围解释不同,限制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的医师只能到中西医结合医院或者其他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工作。一些省级管理封死了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进入综合医院西医科甚至中医医院中医科的道路,这导致了中西医结合人员就业困难。其表现在于,首先是中西医结合人才职称晋升受阻。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对一些医院的调查,有的医院将近50%的医师希望晋升中西医结合职称系列,然而现在仅有的中西医结合内科、中西医结合外科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这三个专业方向的中级职称专业覆盖面较窄,不能满足临床其他专业中西医结合医师晋升的需求,严重阻碍了中西医结合人员队伍的发展,迫使一大部分优秀的中西医结合人才转向中医专业或西医专业职称,这对于中西医结合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并且对青年中西医结合人才发展的积极性造成非常大的伤害。2008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组织制定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对二级和三级的18个专业方向进行讨论并制定方案;2011年,国家人力资源保障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统计局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承办相关工作,完成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儿科、皮肤性病科和肛肠科七个专业的信息采集及申报工作,但至今没有落实。其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问题。这方面人才培养的途径不能单纯以学院教育为主,需要多元模式。如今,想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 的西医,和想参加‘中医学习西医班’的中医人数比例占各自的66.96%和82.14%,但目前全国能开展的此类学习班并不多。此外,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考研也面临着诸多的阻力。在以往的考研报名工作中,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学生是可以报考西医类别硕士的,但2012报考规定拟定取消该选项,由于全国考生及学校老师多次向教育部反映,才得以暂缓执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西医结合人员入职困难,只好去考研,然而考研的路却又出现了障碍。” (詹洪春 刘志学)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