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院院长》 > 2014年第20期
编号:13123185
刘玉村:集大成者的关键词(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0月15日 《中国医院院长》 2014年第20期
     在刘玉村上任之前,北大医院已经内外交困多时。“2006年,医院消化内科连一套有完全产权的胃肠镜设备都没有,急缺设备、急缺钱,但我上任却不能谈效益,抓经济。”刘玉村十分清楚如果大谈经济,人们会认为医务人员都掉到钱眼里去了。

    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伴随他成长的这家医院,最为珍贵的财富是什么?那就是作为第一家国立医院的深厚文化底蕴。

    “先文化,后经济”的路线定好后,他重释医院“厚德尚道”的院训为“厚道”,院长与医院职工之间,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大家彼此“厚道”相待。他连续三个月,每周三次召开职工座谈会,“让大家把该说的话说了,剔除心中的‘刺’”。他带着几十人的医疗队到山西等地下乡义诊,这在医院历史上十分罕见,也吸引了包括中央媒体的关注。媒体宣传让医生们找回了曾经的自信,科室之间、上下级之间也因义诊增加了交流机会,人心得以凝聚。

    2007年,他履职一年的成绩显著,北大医院全体医务人员面貌焕然一新,一支和睦、有底蕴的队伍让患者重拾对医院的信心。
, http://www.100md.com
    越来越多的患者重返医院就诊,也使得医院的业务环境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建于1980年的门诊大楼破旧不堪,排队的患者快站到大街上。”刘玉村回忆时露出窘态,“我都不好意思去大厅,怕被患者拉着一直抱怨。”

    “改三建三工作就此拉开序幕。”刘玉村介绍,在财政支持不能立刻到位的情况下,医院先用业务收入做了必要的改造工作。

    位于府右街的医院妇儿楼改造工程,此前签定了承建方,但迟迟未能动工,且方案不能如现任管理层所期而变更。“我们咬牙掏了80多万的现金作为违约金,然后重新招标设计单位和施工方,彻底将大楼搬空、重新布置。”刘玉村介绍,如此这番下来,大楼得到了很好地再利用,给医院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医院南边的科研楼,以往各科室都固定占有几间办公室、实验室,但利用率极低。刘玉村果断采取“彻底搬空”的措施,“不得罪任何一位科主任”,继而重新设置,引入国际通行的流动式科研管理机制,盘活了资源,提高了效率。
, http://www.100md.com
    医院的门诊楼因耗资巨大,更显得“好事多磨”。医院几番上报申请重建门诊楼,但终获批复为“同意重建,经费自筹”。刘玉村不舍得把本属于员工的业务收益截流,只能暂缓。终于,筹建工作迎来转机。“全院员工工作做得好,上级领导有目共睹,医院门诊楼建设经费得到国家财政的支持。”刘玉村欣喜地说。

    新门诊楼以安全、环保的理念建成,“急诊被分离出门诊楼;下午出诊时间结束后,整栋楼人员清空,出入口全封闭,空调全关闭。”刘玉村十分满意这栋新门诊楼“高端、大气、不奢华”的设计。

    成功申请到院士保健楼项目,刘玉村认定为“医院品质的提升”。该项目落户北大医院,意味着不仅在北医系统,在全国同等级医院中,北大医院也就此不同。

    位于北京大兴区,规划面积达18万平方米的南院区立项获批,刘玉村的着眼点则落在了他多年对医院重大科研成果的期许上,这里两倍于主院区的体量,将充分容纳高精尖的科研场地。
, http://www.100md.com
    “文化为灵魂,硬件为依托,管理为手段。”刘玉村如是总结他的医院运营之道。继“厚道”的院训阐释之后,他提出要做医疗界的“水准原点”。

    水准原点是一座由花岗岩砌成的小石屋,和北大医院渊源颇深。1915年,它和北大医院同时诞生,后又坐落在医院府右街院区内,曾是计算测量北京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海拔高度最原始的基准点。

    在刘玉村看来,它是昭示医院文化精髓和内涵的最佳载体,“我们追求的正是成为医疗行业的水准原点。”

    “水准原点”趋向日益显现。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管所对医院做的患者满意度第三方调查中,北大医院的门诊患者满意度在北京所有的综合医院里面排第一名;住院患者的满意度在全国51家参与调查的医院中排名第二,综合医院中排名第一,护理排名全国第一。

    医学教育篇
, 百拇医药
    谈及未来,刘玉村坦言,医学教育家在他看来是理想中的职业。“我曾经无数次设想过一个场景,就是在北大医院的教室、病房、楼道里,有一位老者,身边围着一群年轻的学生,在认真地说着什么……这位老者就是将来的我。”

    2002-2006年,刘玉村就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担任主管教育教学的副主任。期间,他荣获北京市和北京大学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全国十大教育英才奖等殊荣。而他的教学天赋早在青年时就已崭露,1995年,他获得首届北京市高校讲课比赛一等奖。

    刘玉村不止一次地向媒体坦露,假如有一天他不当院长了,希望能重新回到教师的岗位,带出一流的学生,延续教书育人的快乐。

    对教育、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一往情深,早在刘玉村少年时期就埋下了种子。他深情回忆自己少年时的读书生涯,因为出身不好,受了太多的冷眼与不公平待遇,但“总是能遇到好的老师”。他们“不关心孩子的出身,只当其为自己的学生,用心、耐心地教。对勤奋爱学的学生,他们会加倍地用心。”
, 百拇医药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刘玉村在教师的岗位上也全心地为学生奉献着。他的一位学生曾写道:他讲课从不用课件,但一贯精彩,气度洒脱的他从容地用临床实例甚至是亲身经历,引人入胜地让听众领会到所讲内容的精髓。他不拘泥于传授知识,从他那里我还能学到如何解决“爱心与私心,责任与本能,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如何将医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发挥到极致。

    将人文精神注入医学教育,研究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律,这两方面正是刘玉村对重返教育领域的规划。他曾经在北大医院为新入职的医务人员举办“白衣加身”仪式,让初出校门的毕业生明白:踏入医院入职这一刻,白大衣于他们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他说,“在学校,穿白大衣时往往是做实验,意在保护自己;而在医院,穿白大衣的意义在于保护患者。”

    独特的创意,反映的是刘玉村在医学教育上的独具匠心。他已经是优秀的医学教育家,也必将是伟大的医学教育家。, 百拇医药(黄柳 许定河)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