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管理》 > 2017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3210803
医学教育之辩:精英化,还是去精英化?(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2月1日 健康管理2017年第12期
     【编者按】

    医学教育就是精英教育,也必须是精英教育。现在医生面临的问题和社会对医生的要求注定医生必须有较高的素质,而我国也具有培养精英医生的总体能力和潜能。这基本是社会大众对于医学教育的普遍认知。然而,一旦精英化,最基层的那些医生尤其是小城市、老少边穷地区的医生,恐将越来越举步维艰,而大城市里扎堆的那些精英,只怕日子也不是太好过。那么,医学的精英教育应该以何为准绳,又以何为尺度呢?

    正方:医学教育还需更加精英化

    在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为什么院士校长仍在疾呼:中国医学教育还是要精英化?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海军军医大学校长、上海市医学会副会长孙颖浩,在首届东方医学教育论坛上面对全国各地兄弟院校直言,我国医学教育目前还始终走在一条低端路线上。这一观点,得到不少校长和师生认同。

    精英化不能是低成本

    在国内13个学科门类中,医学生在校人数仅占各大学科的8.6%,这个“小学科”却事关“大民生”。医者皆知,学医可谓“长、高、大、全”,学的东西“高大全”,学的周期则非常长。除了学制比其他学科长,毕业后还要进行住院医师培训、专科医生培养等。

    上海医学会医学教育专科分会主委、上海健康医学院校长黄钢,告诉记者,以上海为例介绍,上海率先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5+3”人才培养模式,8年一周期培养大批医科人才,现已合格出站11276人。

    然而,通过中外对比可以发现,中国医学生培养成本还很低,与之相应的则是医生收入也较低。原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高校教学评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孙宝志介绍,全球医科专业毕业生的人均成本为11.3万美元,美国高达49.7万美元,即便印度也有3.5万美元,中国却只有1.4万美元。

    孙颖浩院士列举的数字则表明,中国医学生每年学费1到2万元,尽管比普通学科高,但美国是20到26万元,日本高校国立4万元、私立40万元,新加坡公立7万元、私立9万元。那么毕业后呢?孙颖浩院士的数据显示,中国医生年薪6万到30万元;美国20万到100万元;日本40万元;新加坡24到50万元。

    不难发现,培养成本与从业收入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中国医生的流失率达84%,而美国医生仅6.8%,主要是出于职业倦怠。

    精英化不代表人数少

    “中国最好的医学院校之一,北京协和医学院,在校本科生数量仅600多人;”孙颖浩院士自己所在的院校则有1400多人,而他又举了个反例,“我隐去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名字,他们在校生有1万人,差不多200名学生同时学习解剖一具遗体。”

    在孙颖浩看来,中国医学教育并非精品化。有关统计称,国内医学院校的录取率达70%以上,考研录取率也有30.87%,而美国医学院校录取率只有10%到30%,顶尖医学院不到2%,日本则在10%以下。

    作为研究生导师,孙颖浩有时问学生“为什么读医考医”,有些学生竟然回答:因为记忆力好。他也发现,包括规培考试在内,许多医科考核还是笔试比重大,一些医学生的脑子就像“移动硬盘”,把背出来的统统搬到卷子上。孙颖浩不得不对他们说,学医,要记的东西确实很多,但不仅要记得最好,更要用得最好。

    那么,精英化是不是意味着减少招生数和培养量?在中国国情下,医生缺,好医生更缺。在专家们眼中,精英化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每个医学生都有机会成为精品。孙颖浩比较了1999年与2015年复旦大学在沪部分专业的录取分数,临床医学分数线从512分降为464分,而经济学从484分升至500分。他认为,本科生数量不能少,但至少要提高研究生门槛,“本科毕业是半成品,住院医师规培是成品,研究生教育加之系统的临床和科研训练才是精品”。

    精英化少不了医学教师

    “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站过55年讲台的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王一飞坦陈,部分医学生就是这种状态:40多门课,考一门、丢一门。事实上,这与教师无不关系,医学教育如果仍以理论讲授为主,“老师动嘴、学生不动”,不免造成医学教育的恶性循环。

    孙颖浩还是比较了一下反映师资状况的学生与教师比值。中国医学教育的生师比达18:1,也就是说平均18个学生配有1个老师;而是美国5:1,日本7:1,新加坡8:1。

    医学教师必须改变,医学教学必须改革,全国三分之二医学院都在改。“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老教授王一飞认为,在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目标上移,从占比20%的病人扩展到全体人群的生命全程;重心下移,从三甲医院到社区医院;关口前移,从治已病到健康预测、预防、预警……”——这一切,整合的健康服务同样要求医学教育必须是整合的医学教育,不能只是学会了国外的PBL(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课程,甚至还有CPL、TPL(案例导向学习、团队导向学习)课程,更有必要进行以社区为基础的医学体验。

    黄钢校长认为,在大健康背景下,醫学教育必然是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整合式学习,除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整合,还有职业精神与职业技术整合,以及“医、护、康、养”跨学科整合。“医学不只是职业,更是事业,不只是靠脑袋,更是靠心,”孙颖浩也说,医学院校教师最有责任唤醒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对人文的关爱、对生灵的敬畏。

    反方:太精英化,基层吃不消

    此前,安徽省出台政策规定:临床医药类专业将取消二本批次招生,并将严格控制高职(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到2020年后,逐步停止中职层次农村医学、中医专业招生。四川省近日也下发相关文件,不再新增中职医药卫生类学校,缩减现有中职层次农村医学、中医专业招生规模。

    未来医学生培养似乎在走一条高精尖的路子

    据笔者观察,一直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医生精英化的培养方式备受业内不少专家学者的推崇,他们认为精英化培养的医生整体素质高、专业能力强,能够带动医疗领域的发展。因此在医改过程中,医生精英化的培养模式被大力推行,目前全面实施的本科毕业后三年规培和已经启动的2-3年的专培就是最好的体现。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