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8期
编号:12076794
近年来从神经解剖学角度对腧穴及部分疾病的研究概述(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5日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8期
     【摘要】 本文利用维普检索1989~2010年对腧穴及部分疾病的病因病位,从解剖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概况。总结单个腧穴,危险穴位、慎刺穴位、高密集区穴位、三角区穴位的解剖学结构、针刺深度和角度,以及对软组织损伤、周围神经病、内脏痛、脑血管病、偏头痛等疾病,从神经解剖学角度进行分析取穴的归纳,更有利于提高针刺疗效。

    【关键词】 贯解剖学;针刺;腧穴

    《素问·气府论》中言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相互输通的特殊部位。故近年来,诸多学者从神经解剖学的角度,深入研究腧穴的解剖学结构、针刺角度、安全深度,以及一部分疾病的病因病位、选穴依据。本文旨在对近十余年来腧穴及相关疾病的神经解剖学研究结果做一简要概述。

    研究表明,穴位治疗的有效性与该穴位所在区域的形态结构密切相关,穴位形态实质同血管、神经关系十分密切[1],故单个腧穴的局部解剖结构,就成为众学者的研究对象。其中,涉及头面部腧穴有睛明[2]、水沟[3]、下关[4]、翳风[5]、风池[6]、风府[7]、承泣[8]、哑门[9]、丝竹空透率谷[10]、天门穴[11]等;四肢部腧穴:合谷[12]、足三里[13]、阳陵泉[14]、手三里[15]、委中[16]等;躯干部腧穴:夹脊穴[17]、缺盆[18]、会阴[19]、肩中俞[20]、大杼[20]、肩井[21]、气舍[22]、天突[22]、肺俞][23]、神阙[4]等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6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