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2年第3期
编号:13183350
降黏降压法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探讨(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3期
     由此看来目前西医界普遍否认的强化降压及其所带来的危害的原因也在于此。强化降压实质上是违反了机体的自组织、自调节规律,所以造成心脑血管事件的增加。

    目前比较重视的血压变异性除与环境、生活方式相关外,与血黏度的改变也有密切关系,李剑等[4]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显著增高,并伴有内皮损害、血小板和凝血纤溶系统的激活,而且血压变异性越大则内皮损害和血小板激活越显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ABPV)特点中,“非杓型”组在与微循环障碍中密切相关的管襻形态积分、血流流态积分值和总积分值均高于“杓型”组,说明微循环恶化与动态血压变异性增大中的“非杓型”关系密切。也间接反应了血黏度与高血压的密切关系。

    3血黏度与高血压病的中医学认识之间的关系

    根据血流变学的检测结果表明血脂与血糖的升高是血黏度升高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医微观辨证认为高血脂与高血糖是痰湿的重要内容,中医论述津血同源,津液与血液运行的瘀滞形成痰饮瘀血,无论是血行瘀滞或是因痰致瘀,都常表现为血黏度的升高。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王丽颖等[5]进行的高血压证候流调分析显示:1 508例高血压病患者中的痰瘀互结型分布占第一位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2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