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2年第3期
编号:13183279
降黏降压法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探讨(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3期
     [摘要] 通过对高血压现状的分析,运用系统科学和泊肃叶定律肯定了血黏度在高血压发病中的重要性,结合临床并突出中医药特色及优势,阐述了针对血黏度环节的治疗方法——降黏降压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高血压;血黏度;化瘀降黏;降黏降压法

    [中图分类号] R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

    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已接近2亿,具有“三低三高”的特点。即“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它已经严重影响了国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成为我国人群脑卒中及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2010年我国新修订的高血压指南指出,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强调多种危险因子的共同作用,主张早期、联合、平稳、达标、综合的降压理念,重视对靶器官的保护。治疗上国内外的各种高血压诊疗指南中均强调了五类常用降压药的作用,但针对降低外周阻力的环节中缺乏改善血液黏滞度的药物和方法,尤其在强化降压治疗中并不能减少甚至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综合以上各方面,在高血压发病原因、机制,尤其在治疗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缺憾。现拟从化瘀降黏角度探讨降压的新思路、新方法,弥补目前降压方法上存在的缺陷。

    目前关于高血压发病机制及原因的研究多涉及危险因素、应激学说、神经机制、压力感受器、心脏、血管平滑肌收缩机制、血管受体、血管内皮细胞、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体液因素、炎症因素、基因、内源性升/降压调节物质及血黏度等方面。总的来讲,高血压是一种多因素、多基因疾病,发病机制较复杂,主要受心输出量、有效循环血容量、动脉弹性、外周阻力这四个方面的影响,其中外周阻力系血管阻抗和全血黏度的乘积。

    治疗上也是针对上述4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治疗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72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