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评论
编号:199933
“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医教育
http://www.100md.com 2002年4月1日 健康报
“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医教育

     古往今来,一个个类似刮骨疗毒、开棺救婴的名医起死回生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对历代名医的无限敬仰,以至于留下了“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佳话。可以说,不管是什么时代,这块土地上喝着中药汤长大的人民,无不希望有多多益善的名医大家,像张仲景、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叶天士……

    但是,近年来不少人提出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现在出不了这样的名医了?难道是当今的高教体制真的背离了中医人才培养的轨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在最近召开的中医药人才座谈会上,中医界的“大腕”邓铁涛、任继学、路志正、焦树德以及各中医药院校的校长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首当其冲的问题是:高等中医教育的职能是什么?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郑守增等认为,高等中医教育自身的规律界定了它只是一种专业性质的基础教育,是一个医生漫长终身教育中的一个短暂过程,不可能要求中医学院的毕业生一出校门就能达到老中医的水平。中医教育是要用最经济的办法将中医基本知识教给学生,即在5年的时间内,不仅学会看几种病,更重要的是牢牢掌握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以及中医的学术观点、辨证施治观念和方法。同时,中医教育不能光重视临床,还要重视基础、科研、对外交流,因为当今社会需要各种类型的中医人才,对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与时俱进。
, 百拇医药
    那么,近50年的中医教育是否成功呢?已有统计说明,中医承担着全国1/3的医疗量,不仅在农村而且在大城市都受到广泛欢迎。而发挥主要作用的就是新中国培养的中医本科生。长期以来,不少人推崇“师带徒”、“纯中医”的培养模式,这种几千年来师承家传的方式是否也适合当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去年对15省市、17届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说明,受过正规大学中医教育的中医师,在岗位适应性、急症处理、科研、运用新技术等方面,均优于“师带徒”;在中医四诊、常见病和疑难病诊治等中医基本技能方面,与“师带徒”相当;只有在完成工作量一个调查项目上,分数低于“师带徒”。可以说,“师带徒”的局限不仅

    在培养的人数上,而且也受到老师个人学识与经验的束缚。何况,如今的病人,哪怕是没有文化的农民,看病也总要问个“得的是啥病”,对于中医师“阴虚阳亢”、“肝郁气滞”类的回答,肯定是一头雾水。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现代化过程中,所有的传统医学都被扼杀了,只有中医在不断发展并获得了不少国家的承认,已在100多个国家开花结果,这也证明了我国中医教育的成功,同时,也说明社会环境对中医人才形成的重要影响。”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严世芸补充说。在国外办医,基本上是“纯中医”,因为环境不允许你开西药,什么病你都得看,医术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而在国内,中医院建设参照西医院,分科过细等问题在学生刚进入实习阶段,就影响了他们的中医综合辨证能力;另外,病名诊断、医疗规范、医事纠纷、医疗
, 百拇医药
    事故鉴定都只认可西医的规则,逼得中医必须用很大精力去掌握西医的一套,“想姓‘中’也姓不了”;政策的导向也很明确:职称、论文、临床能力考评,都涉及到你的西医水平,对中医的要求反而不明确,使中医无形中倒向西医,形成了像任继学老先生所说“白天是中医,晚上是西医;门诊是中医,病房是西医”的怪现象。

    中医教育确实有不少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之处,比如代表们反映最集中的实习基地问题,医院实习是中医学生迈向临床的第一步,在那里打下的基础或者说所形成的思维模式,对他今后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全国著名老中医邓铁涛、焦树德、李天庸等在充分肯定中医教育成绩是主要的基础上,围绕这一核心提出了增加中医课时、修改教材、突出特色、专业课教师必须有临床经验,以及加强临床教学医院基地建设、培养学生中医的临床思维等深层次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如何解决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这一关键问题上,各大中医药院校都已作了许多尝试,黑龙江省中医学院采取的措施是:专业课设置中医与西医之比是73;临床实习中医与西医之比是82,并力争早临床、多临床;规定名医上讲台不低于20个学时,研究生阶段要轮换三个导师;要求临床研究生必须达到2万~3万人次的实习量;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教学监控评价中心。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中医的感情由刚入学时的热爱占20%,一般占20%,盲目占60%,变为毕业时的热爱占60%,一般占20%,改行占20%。

    中医高等教育的历史只有46年,可谓“摸着石头过河”,无任何经验可供借鉴。但是,正如卫生部部长张文康所指出的:“在党的中医政策和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在不长的40多年里,中医药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教育体系,并与国家教育体系和现行教育制度接轨;建立了稳定的基地,中医药院校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渠道;培养了30万中医药专门人才,提高了中医药队伍的群体素质,涌现出一大批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王永炎、石学敏、陈可冀、吴咸中、沈自尹等人们耳熟能详的院士们,就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杰作,也是当代名中医的代表。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中医药教育,就没有当前的中医药人才济济,也就没有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http://www.100md.com(刘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