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康复中心 > 养生专辑 > 悟道养生 > 正文
编号:11602261
明堂思想与道教符号养生
http://www.100md.com 2006年5月22日 詹石窗
    参见附件(88kb)。

    明堂思想与道教符号养生

    詹石窗

    "明堂"这个词汇在今天的一般社会生活中似乎显得比较陌生,但在中国古代却是一个很重要的术语。它不仅是宗教祭祀的一种象征,而且是上古政治活动的历史标志。正如其它许多传统文化概念一样,明堂也聚合着先民们治身与治世相统一的精神理念,而其内在层面则又是由某种具有运行功能的结构支撑着。汉代以来,随着道教组织的发展壮大,先秦的"明堂"理论也被道教所吸收和改造,以作为修养身心的象征符号。因此,解读"明堂"的原始意义以及历史变迁便成为我们探索儒道文化精神以及符号养生哲学的重要环节。

    一、明堂问题的解读思路

    什么是明堂呢?许多读者或许会联想到平常间一些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你搞什么名堂?"确实,"名堂"一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时地被重复着;不过,这个"名堂"与古代的"明堂"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现代人挂在嘴边的"名堂"指的是"花样",而传统上的明堂则是一种制度,两者不可相混淆。

    传统的明堂问题向来是经学家们关注的热点之一。翻开《中国图书综录》,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论述明堂的专著,如清朝的惠栋《明堂大道录》以及毛奇龄的《明堂问》即属于此类专著。至于其它古籍,也有不少篇章论及明堂问题。这就说明,明堂在古人心目中占有特出地位。由于角度不同,历史上的学者们对于明堂的解释也是千姿百态的;但集中起来却也有一些共同点,那就是通过文字训诂与历史追踪,力图阐明其结构与功用。

    明堂是干什么用的?它与政治有关吗?为了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还是让我们先看一看前人的论述吧。清代学者毛奇龄说:

    明堂,自昔有之,古名嵩宫,亦名明庭,黄帝名合宫,尧时名衢室,舜名总章,夏后氏名世室,殷名重屋,周名明堂。......其所施用,则一享上帝,一朝诸侯,以别尊卑。一四时迎时气,一十二月朔,各就其堂听朔,以颁政治。①

    毛奇龄认为,明堂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原先叫做"嵩宫",也称为"明庭"。自黄帝开始,帝王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认识,对这种建筑格式赋予不同名称,只是到了周朝时才正式称作"明堂"。――这是毛奇龄对于明堂称呼的一番追溯。接着,毛奇龄谈到了明堂的所谓"施用"。他在罗列了一大堆名目之后,总结性地道出了明堂的最重要功能,这就是"以颁政治"。什么是"颁"呢?按照传统解释,"颁"的主要意义有二,一是指"发布",再一是指"分赏"。不论从"颁"的第一种意义,还是从其第二种意义上看,毛奇龄所说的"以颁政治"之落脚点都是政治活动的一种说明。毛氏这种说法不是没有根据的。考《礼记·明堂位》便有此等听政性的记载。该篇说:

    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复斧依,南乡而立。②

    又曰:

    明堂者,明诸侯之尊卑也。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纣。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服。七年,致政于成王。③

    在这两段话中,作者叙述了殷周之际发生的一些重要政治事件,其中心人物是周公。《礼记》引文之第一段出现一个比较偏僻的名词――"斧依"。按照前人的解释,所谓"斧依"实际上是在窗户前屏风上所画的斧头花纹。《礼记》在这里说:往昔的时候,周公在明堂的位置朝见诸侯;作为天子,他背向具有斧头花纹的屏风,面朝南而站立。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出现了"天子"的概念。"天子"指的是哪一位?从《礼记》上下文来看,当是指"周公"。这从引文的第二段就可以比较清楚地得到说明。作者指出:所谓"明堂"乃是为了明诸侯尊贵、卑贱的次序。昔日,殷商纣王作乱天下,杀了"九侯"所进献的美女,用她们的肉作"荐羞"(美食)来款待诸侯④。所以,周公愤而起来,担当了周武王的"相",以便讨伐殷纣王。后来,周武王去世,周成王却很年幼。因此,周公权宜履行天子的职责,以治理天下。第六年,就在明堂的地方朝见诸侯,他制作了典章制度和乐教,颁布度量衡,天下人都顺服他的统治。到了第七年的时候,就把政事交付给了成王。

    关于周公"践天子之位"的说法,前人已有不同看法。如孙希旦即认为,按照一般的情况,春夏秋冬四时朝见是在庙里进行的,只有大朝觐才设立坛场,于明堂处举行。他指出,明堂本是为了"祀天布政"⑤,本来就不是朝觐诸侯的场所。当时之所以在明堂处朝觐诸侯,是因为东都新成,为了"异其事而新天下之耳目,乃一时创行之典"⑥。孙氏否认周公"践天子之位"之说,也有其文献依据。然而,不论周公"践天子之位"是真是假,关于明堂的种种表述却都染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明堂的许多政治活动逐渐形成了制度,所以,我们要了解古代的政治机制,明堂问题实在是不可忽略的。当然,明堂作为经学史上的一个带有神秘意味的有趣问题,长期以来被抹上诸多油彩,以致现代人已难于窥其真相。我们要显露其政治属性,或者说透过明堂问题来探究传统政治机制,就不能回避那些扑朔迷离的记述,而应认真地审视此等资料,以便进行深入一层的开掘。这就是笔者解读的基本思路。

    二、从明堂祭典看政治与神道之联姻

    有关明堂问题的古文献资料之所以显得扑朔迷离,首先就在于它一开始就与上古的宗教信仰结下不解之缘。由于这样的原因,人们往往被表面的情形所障壁,以致把明堂问题仅归结为宗教问题。但是,倘若我们从上古宗教与政治的纠葛角度加以重新审视,就不难看出以明堂为中心所进行的种种祭祀之类活动实际上也具有政治意义。因为上古的国家往往被当作神意在人间社会的表现,要巩固其社会政治秩序,就必须对神明始终怀着一种景仰的心理,通过诸多兆象来领会"天意",根据一定时节举行祭祷神明的仪式,以便顺天意而治天下。有清鸿儒惠栋说:

    明堂为天子大庙,褅祭宗祀,朝觐耕籍,耆老尊贤,飨射献俘治(御名),望气告朔、行政,皆行于其中,故为大教之宫。......室以祭天,堂以布政。⑦

    惠栋在这里明确地指出,明堂是属于天子的"大庙"。既然是"庙"也就离不开宗教活动。许慎《说文解字》谓:"庙,尊先祖貌也。"许慎所讲的"貌"就是外在表现形式。任何事物都可以有作为"貌"的外在表现形式,对先祖的景仰和敬重当然也不例外。这种心理情感外化成为"貌"也就是"庙"。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说:"尊其先祖,而以是仪貌之,故曰宗庙。诸书皆曰:庙,貌也。《祭法》注云,庙之言貌也。宗庙者,先祖之尊貌也。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者,始三代以后。"按照这个说法,"庙"最初是因尊崇祖先而设的,可见它一开始就同祖先崇拜联系在一起;换一句话来说,庙是由于祖先崇拜而产生的。后来,人们将祖先灵魂崇拜泛化,于是诸多自然物被赋予人格品性,它们的功能被夸张,从而成为人们新的崇拜对象。这样一来,庙的作用就延伸开来,其它诸神也享有庙祭的待遇,尤其是作为祖先家国"本原"的"天"更是由于庙的仪貌而神圣化了,明堂既然被称作天子的"大庙",其宗教特征便因之而具备。关于这一点,我们从惠栋所言"褅祭宗祀"一语中可得到进一步证实。什么叫"褅"呢?许慎《说文解字》称:"褅,谛祭也,从示,帝声。"在古代,"谛"表示细致审察,而"祭"则是以手持肉、礼敬神明的意思。"谛祭"就是仔细认真地祭祀神明。"褅"又叫做"殷祭",也就是盛大的祭祀活动。按《礼记·王制》等篇的记述,褅乃祭祀于大祖庙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8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