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迷信,学伤寒
日本汉方医家就是因为无限崇拜张仲景,最后却背离了张仲景的辨证精神;我们若不能批判地阅读《伤寒论》,最终也必然背离张仲景的批判精神和辨证精髓。
著名伤寒学家先师李克绍先生反复告诫我们:学习《伤寒论》一定不要迷信注家,不要迷信权威,不要迷信教材,不要迷信老师,甚至不要迷信张仲景。我体会他不是让我们怀疑一切,而是一定要学会怀疑。特别是对于像《伤寒论》这样疑难争论问题较多的经典著作,可以说没有怀疑精神是绝对不学好的。
李克绍先生曾给日本学者写过一句话:用张仲景的学习方法学习张仲景。意思是说张仲景如果没有怀疑精神是写不出像《伤寒论》这样的伟大医著的,有“序”为证: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外,仲景还强烈批评了“今之医”“各承家技,始终顺旧”,亦即缺乏怀疑和创新精神。
大学的宗旨和精神是科学、民主、创新。民主有政治上的民主和学术上的民主。所谓学术上的民主,就是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上,没有权威和非权威之分,没有老师和学生之别。所谓的师生相长就包含了这个意思,李克绍先生的“不要迷信老师”也是这个意思。只要有了学术上的民主,才会有学术上的创新,在这里民主和创新是具有逻辑关系的。李克绍先生的《伤寒解惑论》提出了很多反传统的创新性的学术观点,在伤寒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影响,他生前就讲过,这些学术观点有的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共同质疑、共同讨论、共同形成的。李克绍在日常生活中是典型的老派人物,但思想不老,思维活跃,勇于质疑,勇于创新。他提倡用张仲景的学习方法学习张仲景,其实,除了用张仲景的学习方法学习张仲景外,我们还要用李克绍的学习方法学习张仲景。
, 百拇医药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件事。2006年在北京给“国家中医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班”做“半夏泻心汤的疑难问题及临床应用”的讲座时,我在开场白中说:我今天讲的半夏泻心汤与全国教材讲的不一样。讲完后下面的同学递上很多纸条,其中有一张纸条问:你今天讲的半夏泻心汤与全国教材讲的不一样,我们是听你的,还是听全国教材的?我回答:听你自己的!我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对老师要怀疑,同样对全国教材也要怀疑。否则的话,你永远也不会“优秀”,也成不了“人才”。能够提出类似这种问题的学员,确有对其下大力气进行“培训”的必要。亦说明治学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于怀疑,勇于探索。
认真学习张仲景,不要迷信《伤寒论》,这是学习伤寒学的基本态度。这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学习这位医圣留给我们的宝贵医学遗产,因为虽然这份遗产经历了1800余年,而恰恰是这1800余年的中医发展史和临床实践充分证明,《伤寒论》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并将继续证明,《伤寒论》对于当今的中医临床仍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亦证明,学习《伤寒论》对于提高辨证思维能力,培养高级中医人才(上工),是非常有必要的。
, http://www.100md.com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用客观和科学的态度对待《伤寒论》。这应该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伤寒论》终究是经历了1800余年的医学著作,虽然是“经典”,我们也不能一味地盲从,应该批判地阅读。二是《伤寒论》终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也就是说,医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伤寒论》的某些内容也会随着医学的发展而落后,甚至成为糟粕。三是《伤寒论》终究是汉代的医著,其某些内容及字词,必然带有时代的印记,应该历史地看待,避免以今释古。
总而言之,用唯物史观讲解和学习《伤寒论》是十分重要的。李克绍先生说不要迷信张仲景就是这个意思。有人可能因为极其崇拜张仲景而反对李克绍先生的这句话,我想如果张仲景活着的话,他也会这样说的。仲景先师在自序中反对“始终顺旧”,《伤寒论》距今都1800余年了,难道还不是“旧”?日本汉方医家就是因为无限崇拜张仲景,最后却背离了张仲景的辨证精神;我们若不能批判地阅读《伤寒论》,最终也必然背离张仲景的批判精神和辨证精髓。
反对学习四大经典者,往往对四大经典持绝对的否定;拥护学习四大经典者,又往往对四大经典持绝对的肯定,这显然都不是科学的态度。, http://www.100md.com(姜建国 山东中医药大学)
著名伤寒学家先师李克绍先生反复告诫我们:学习《伤寒论》一定不要迷信注家,不要迷信权威,不要迷信教材,不要迷信老师,甚至不要迷信张仲景。我体会他不是让我们怀疑一切,而是一定要学会怀疑。特别是对于像《伤寒论》这样疑难争论问题较多的经典著作,可以说没有怀疑精神是绝对不学好的。
李克绍先生曾给日本学者写过一句话:用张仲景的学习方法学习张仲景。意思是说张仲景如果没有怀疑精神是写不出像《伤寒论》这样的伟大医著的,有“序”为证: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外,仲景还强烈批评了“今之医”“各承家技,始终顺旧”,亦即缺乏怀疑和创新精神。
大学的宗旨和精神是科学、民主、创新。民主有政治上的民主和学术上的民主。所谓学术上的民主,就是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上,没有权威和非权威之分,没有老师和学生之别。所谓的师生相长就包含了这个意思,李克绍先生的“不要迷信老师”也是这个意思。只要有了学术上的民主,才会有学术上的创新,在这里民主和创新是具有逻辑关系的。李克绍先生的《伤寒解惑论》提出了很多反传统的创新性的学术观点,在伤寒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影响,他生前就讲过,这些学术观点有的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共同质疑、共同讨论、共同形成的。李克绍在日常生活中是典型的老派人物,但思想不老,思维活跃,勇于质疑,勇于创新。他提倡用张仲景的学习方法学习张仲景,其实,除了用张仲景的学习方法学习张仲景外,我们还要用李克绍的学习方法学习张仲景。
, 百拇医药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件事。2006年在北京给“国家中医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班”做“半夏泻心汤的疑难问题及临床应用”的讲座时,我在开场白中说:我今天讲的半夏泻心汤与全国教材讲的不一样。讲完后下面的同学递上很多纸条,其中有一张纸条问:你今天讲的半夏泻心汤与全国教材讲的不一样,我们是听你的,还是听全国教材的?我回答:听你自己的!我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对老师要怀疑,同样对全国教材也要怀疑。否则的话,你永远也不会“优秀”,也成不了“人才”。能够提出类似这种问题的学员,确有对其下大力气进行“培训”的必要。亦说明治学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于怀疑,勇于探索。
认真学习张仲景,不要迷信《伤寒论》,这是学习伤寒学的基本态度。这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学习这位医圣留给我们的宝贵医学遗产,因为虽然这份遗产经历了1800余年,而恰恰是这1800余年的中医发展史和临床实践充分证明,《伤寒论》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并将继续证明,《伤寒论》对于当今的中医临床仍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亦证明,学习《伤寒论》对于提高辨证思维能力,培养高级中医人才(上工),是非常有必要的。
, http://www.100md.com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用客观和科学的态度对待《伤寒论》。这应该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伤寒论》终究是经历了1800余年的医学著作,虽然是“经典”,我们也不能一味地盲从,应该批判地阅读。二是《伤寒论》终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也就是说,医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伤寒论》的某些内容也会随着医学的发展而落后,甚至成为糟粕。三是《伤寒论》终究是汉代的医著,其某些内容及字词,必然带有时代的印记,应该历史地看待,避免以今释古。
总而言之,用唯物史观讲解和学习《伤寒论》是十分重要的。李克绍先生说不要迷信张仲景就是这个意思。有人可能因为极其崇拜张仲景而反对李克绍先生的这句话,我想如果张仲景活着的话,他也会这样说的。仲景先师在自序中反对“始终顺旧”,《伤寒论》距今都1800余年了,难道还不是“旧”?日本汉方医家就是因为无限崇拜张仲景,最后却背离了张仲景的辨证精神;我们若不能批判地阅读《伤寒论》,最终也必然背离张仲景的批判精神和辨证精髓。
反对学习四大经典者,往往对四大经典持绝对的否定;拥护学习四大经典者,又往往对四大经典持绝对的肯定,这显然都不是科学的态度。, http://www.100md.com(姜建国 山东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