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更多4 > 正文
编号:11611901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686kb)。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 篇题解释:

    热指热病,泛指一切外感发热性的疾病。

    本篇对外感发热性疾病的成因、症状、传变、治疗、预后和禁忌,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故以"热论"名篇。诚如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所说:"此论热病,故篇曰'热论'。"

    ◆ 主题思想:

    本篇通过对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的过程,阐发了六经分证的方法,从而为后世的六经辨证奠定了基础。同时指出一切外感热病都伤于寒邪,但由于发病季节不同,又有伤寒、温病、暴病之异,阐明了伤寒的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教学内容

    热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及预后。

    热病的一般传变规律及其汗、泄治疗大法。

    两感热病的预后及其机理。

    热病遗复病因、病机、治法及禁忌。

    目的要求

    掌握伤寒的概念及其病因、病机、预后、禁忌。

    理解伤寒六经分证的症状、病机、传变以及其对《伤寒论》六经辨证方法形成的影响。

    理解伤寒汗泄大法的适应范围及临床意义。

    了解两感热病的概念、机理、预后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遗、复的原因、机理及临床意义。

    原文解析

    ◆ 伤寒的病因及预后

    ◆ 单感病的症状及治疗

    ◆ 两感病的症状

    ◆ 病温病暑的区别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伤寒的病因及预后

    原 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词解:

    伤寒:病名,外感性热病的总称,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伤寒,由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性热病;狭义伤寒,由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性热病。 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巨阳,即太阳。诸阳,指督脉和阳维脉,而督脉为阳脉之海,阳维脉维系三阳经。属,统率、聚会之意。风府,督脉经穴,在项后正中入发际一寸处。太阳经统率人身的阳经,其经脉上连风府,而风府会聚督脉和阳维脉,督脉为阳脉之海,阳维脉维系三阳经,所以太阳经主持人身阳经之气。

    两感:表里两经同时感受邪气发病,例如太阳与少阴两感,阳明与太阴两感,少阳与厥阴两感。

    语 译

    黄帝问道:凡是由寒邪所引起的发热性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同样都是热病,但为什么有的可以痊愈,有的却会死亡呢?为什么死亡大都发生在起病后的六、七日之间,而痊愈的大都在起病后的十天以后的呢?我不知道该怎样解释,想听你谈谈其中的原因。岐伯回答说:足太阳膀胱经是全身阳气的统帅,这是因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和风府穴相联系,通过风府穴与督脉、阳维脉相会,并行走于人体背部,感受的阳气最多,所以能主持全身的阳气。人体被寒邪侵犯后,阳气就会奋起抵抗外邪,而产生发热的症状。这种发热尽管很严重,一般情况下却不会导致死亡,但如果是表里两经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的,就容易导致死亡。

    释 义

    本段提出外感热病的病名、病因和预后,为全篇内容的提纲。

    将外感性热病命名为伤寒,是由于寒为病因,寒在此泛指四时邪气,而人体触犯以寒为首的四时邪气,正气与之抗争,往往有发热的共同症状。

    外感性热病的预后有两种,即"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热甚是寒邪束表,汗孔闭塞,或邪入里化热,邪气盛,正气未伤,正邪交争的表现。只要正确使用汗法、泄法使邪有出路,便会汗出身凉,诸症消失,所以热虽甚不死。两感于寒,是表里两经同时受邪,邪气旺盛而正气不足,正不胜邪,所以必不免于死。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伤寒的病因及预后

    按 语

    伤寒是外感性热病的总称,但是对伤寒病因的认识,历史注家分歧甚大。一种认识,病因是指寒邪。【例如】例如:杨上善说:"夫伤寒者,人于冬时,温室温衣,热饮热食,腠理开发,快意受寒,腠理因闭,寒居其□□□寒极为热,三阴三阳之脉,五脏六腑受热为病,名曰热病。斯之热病,本因受寒伤多,亦为寒气所伤,得此热病,以本为名,故称此热病,伤寒类也。"(《太素·热病决》)明确指出,伤寒是由于伤于寒邪引起的外感性热病。吴崑从其说。

    另一种认识,病因是包括寒邪的四时邪气。【例如】例如:王冰说:"寒者冬气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最乘杀厉之气,中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夏至前变为温病,夏至后变为热病。然其发起,皆为伤寒致之,故曰热病者皆伤寒类也。"(《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认为伤寒是伤于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性热病,而四时邪气中以寒邪为毒,最乘杀厉之气。张介宾从其说。

    王冰的观点,可以用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加以概括。由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性热病称广义伤寒,由寒邪引起的外感性热病称狭义伤寒。这一观点,可以在《难经》中找到根据。《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前一"伤寒"为广义伤寒,后一"伤寒为狭义伤寒。《伤寒论》也涉及到伤寒概念的问题。《伤寒论》"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创立了外感性热病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以伤寒命名其病,而且在《太阳篇》中分别论述了伤寒、中风、温病等病证,由此可以认为该书所述伤寒是广义伤寒。但是从《伤寒论》全书的主要内容来看,其重点是论述人体感受寒邪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和辨证论治,是以狭义伤寒为主要内容。

    综上所述,王冰的观点可取。伤寒是感受外邪所引起的发热性疾病,其伤于寒邪者为狭义伤寒,伤于四时邪气者为广义伤寒。

    外感热病的预后,取决于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的观点,对衡量疾病的严重程度,判断疾病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滑寿《读素问钞》将"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二十一字,移在下文"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之后,文义顺承,可以参考。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单感病的症状及治疗

    原 文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68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