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评论
编号:11635901
科学性是中医科普的前提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1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60期
     建国以来,我国中医药科普的发展不仅是大规模的,而且是和疾病防治工作的发展紧密结合的。要把“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落到实处,就必须深入地开展中医药科普工作,让群众自己同疾病和不卫生的习惯作斗争。在许多热心于中医药科普事业的老前辈的带领下,经过广大中医药科普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中医药科普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还必须清楚地看到,中医药科普工作任重道远,尤其在科学性方面还有一些不足,科学性是一切中医药科普的前提。

    中医科普不能广告化、绝对化

    近些年来,中医药科普文章似乎多了许多,有说明文、记叙文,有散文小说,从报刊到电台,从传单到网络,比比皆是。然而其中不少或恐吓病人,或胡乱比喻,或以偏赅全,或偷换概念,看到最后却发现是软广告。这种目的很明确的商业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卖药、卖保健品或吸引病人,科学性难以保证。

    随着医药广告的查处力度加大,科普广告不断变换形式,变得更隐蔽,更“科学”,更“公益”,甚至是作家执笔,“润物细无声”,这样欺骗性更大,上当的人更多,严重败坏了中医药的名声。
, 百拇医药
    笔者呼吁国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广告监督、处罚力度,严厉打击害群之马,净化医药广告市场。

    中医科普谨防片面化、单一化

    翻开报刊或打开相关网站,中医药知识五花八门,有的时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读者不知所措。

    祖国医药学在几千年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混有少量封建迷信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去识别伪科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从事科普创作,免不了要参考、引用别人的资料,这就有一个认真取舍、去伪存真的问题。有的作者往往喜欢寻找对自己观点有利的资料,而与自己观点不大吻合的材料就弃置一旁。另外借鉴国外的资料还有一个国情的问题。有的作者往往拿来就用,照搬照抄,脱离了实际情况。还有的作品对某些疗法不是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是毫无根据地夸大疗效,这些虽是个别现象,但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 百拇医药
    有的专家为了评职称或为了挣钱,从网上随便下载一些内容,七拼八凑就成了一本科普书。甚至不少外行也开始写卫生科普著作了。因为生活条件好了,人们更重视保健,越来越需要健康教育方面知识,但如果真遵循某些“权威人士”在书中介绍的食谱的话,会把人饿死的,会把人吃坏的。

    在写作技巧上,说明文的题材可以说是医药卫生科普创作中的“轻骑兵”,但有不少作品往往是见物不见人,就知识来谈知识,缺乏一定的思想深度。如何让群众更容易接受,这里面有一个依不同题材采取不同写法的问题。在这方面,有些作者还注意得不够。

    科普作品如果缺乏文采,枯燥乏味,就难以吸引读者。尤其是中医科普很容易写得干巴枯燥,落入一种俗套,介绍症状,开出治疗处方,这样的文章虽然也有实用价值,但科普文章毕竟不是教科书,应当写得生动活泼,有文学色彩,让人喜闻乐见。“言而不文,行之不远”。这就要求中医科普工作者既要掌握医学科学知识,又要多学点文学知识,在科普作品的文采上多下工夫。
, 百拇医药
    中医科普要确保科学性、准确性

    历代许多伟大的中医药学家遗留下的丰富典藏中,有许多随处可见的生活保健常识,但深奥的中医理论、难懂的中医术语和古汉语的表达方法,都会给群众阅读带来不便。因此,要写出优秀的中医药科普作品,就必须千方百计地通俗化,使群众易于理解和接受。但翻译成白话文必须科学,深入浅出,“深入”是指把中医药理论知识钻深吃透,道理讲得深刻、透彻;而“浅出”是指文字叙述和解释又要浅显易懂。用简单的语言准确地讲清深奥的科学道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现象和社会自然现象,去说明抽象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多运用一些贴切的比喻,使读者容易理解。讲解了道理之后,再举例子来说明,这样就把深奥的中医知识讲活了,既吸引人,又容易理解,使人印象深刻。

    卫生科普创作中,概念要准确,尤其是中医药科普文章在介绍中医知识时要特别注意与西医概念上的不同。不要使读者把中医理论和西医知识混为一谈,把中医的藏象等同于西医的内脏器官。

    总之,要通过科学的中医药科普让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感受中医药、享受到中医药,提高健康水平,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以及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作用,从而为中医药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http://www.100md.com(杨叁平 中国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