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最新03 > 正文
编号:11714041
上工治未病 .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8kb)。

     上工治未病

    現在的病為何那麼難治,也那麼難以預防?現在的醫學理論,尤其免疫學的理論不是很發達嗎?不但理論發達,而且儀器也非常精良,CT、MRI、X光、超音波檢查儀......都可以透視人體了,可中西醫師卻都覺得現在的病不好治療,更難以講求預防了,原因在哪呢?參考中國醫學古籍就有可能解決,如《黃帝內經》、《千金備急要方》......等,甚至講修煉、煉丹的書籍如《抱樸子》等,許多的典籍都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概念,雖然每本書籍的這個概念都不盡相同,基本上都是為了預防疾病,希冀它不至於發生,或剛要發生於萌芽之時就殲滅於無形。何等高超的想法啊!那麼,這些只是理論的而非實際的嗎?為了救人的工具--現今醫學、醫術的更進步,絕對值得進一步了解古代中醫的概念!

    前言

    中國古老的觀念中就有預防生病的想法,例如《周易》有云,在承平之時應該思考到,並且也要預防將來有病的時候,「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周易》)。又,《國語》也認為人都有疾病,能幹的醫師可以早將疾病去除,並且也警惕說,人民的宿怨對宗族都不好,它也可以被認為是國家的疾患,要審慎的面對,且要及早預防、及早除去,「夫誰無疾眚!能者早除之。舊怨滅宗,國之疾眚也,為之關侖蕃□而遠備閑之,猶恐其至也,是之為日惕。若召而近之,死無日矣。」(《國語.楚語》)

    中國早期修道人與中醫師的重要參考書籍《黃帝內經》有云:好醫生都是修道的,修道的人都是順從陰陽而不反陰陽的規律行事,就如同治國明君不逆反天的陰陽道理,他們都有一樣的特性,因此好的醫生在病人尚未生病之前就已經治好了病,好的治國者於未亂之時就已經把亂平復了。

    道者,聖人行之, 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對於預防疾病,唐.孫思邈說過: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大聖之至教。求民之瘼,恤民之隱,賢人之用心。究竟,預防疾病之發生,也就是中醫學上所云「上工治未病」的理想,有無可能實現?

    理論上可能,實質上很難,為什麼?又,如何可以達到「上工治未病」的理想?看看古代醫生的「知未病」、「治未病」能耐,也許可以做為以後醫師的參照對象罷?

    人們難以相信在自己現有的狀況看不到、聽不到的

    古時的人民就已經有了類似現在的實證科學的那種雛型,認為未來將要發生的疾病,怎麼可能知道?

    對於未來,人們多數都只相信自己知識結構上的可能,而離開自己的知識面就難以想像,更難以相信了!試舉幾個例子:

    1)扁鵲入朝覲見齊桓侯,見到的時候已經看到桓侯即將患有皮膚腠理之病,不治的話,病情要更深入於裡,於五日後桓侯的病果然深入,而患了血脈之病,再五日將入於肌肉腸胃......,可桓侯不思己病之嚴重,反以為扁鵲是江湖術士待之,之後,果如扁鵲所言病入於腎、骨髓而死。《史記.扁鵲倉公傳》記載:

    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謂左右曰:「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為功。」後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血脈,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不悅。後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腸胃閑,不治將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不悅。後五日,扁鵲復見,望見桓侯而退走。(《史記.扁鵲倉公傳》)

    2)東漢的張仲景先生,看到同時在朝廷做官的年輕人王仲宣,可能在四十歲那年得到嚴重的疾病,始則落眉,逾半年而死,並且送湯藥(藥名「五石湯」),謂服之可免病死;仲宣不但不感激,甚至不屑,還謊稱已經服藥,仲景其實望其色就已經看出來仲宣並未服藥,最後王仲宣果然罹患仲景所說的病情而死。

    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余。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含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王仲宣不善之表現),受湯勿服。居三日,仲景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王仲宣不真之語言)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信。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序》)

    3)近代的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病(SARS)肆虐極為嚴重,2003三月至六月達到顛峰期,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台灣、加拿大的多倫多當時都籠罩在發病的危險疫區,實際上,在《黃帝內經》早就有關於「金疫」的說法,「金疫」就是肺的流行病,而且發生「金疫」之前三年(庚辰年,乙庚失守)已有狀況發生;之後又有大風沙遮蔽視線(原野昏霧,白埃四起)的先兆的發生,都是匪夷所思的。不但如此,還有,如果早一點發生的話,壬午年(2002)就見到端倪,而稍慢就於癸未(2003)年發生。

    丑未之紀也,......癸丑,癸未,其運熱寒雨。......凡此太陰司天之政,......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原野昏霧,白埃四起,雲奔南極,......。初之氣(大寒至驚蟄,春之所管,厥陰風木),地氣遷,寒乃去,春氣正,風乃來,生布萬物以榮,民氣條舒,風濕相薄,雨乃後。民病血溢,筋絡拘強,關節不利,身重筋痿。二之氣(春分至立夏,夏之所管,少陰君火),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溫厲大行,遠近咸若,......。(《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此乙庚失守,其後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大小善惡,推本年天數及太一也。(《黃帝內經.素問.本病論》)

    要治未病,就要先知道病,也要知道疾病的進程

    中醫用「望、聞、問、切」的「四診」之法診病,用「八綱」的方式判斷出病的「陰陽、表裡、虛實、寒熱」。而「四診」之上焉者望診,次之者聞診,再次之者問診與切脈之診。所以《難經.六十一難》有這種的說法: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藏府也。

    了解以中國古代科學為基礎的中醫學是第一步,中國古代科學建基於陰陽五行學說,認為所有物質與精神的東西都與這種學說有關,所以唐朝孫思邈先生的《備急千金要方》有《大醫習業》篇雲:「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遊,動致顛殞,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鑽研,始可與言於醫道者矣。」只要想做個好的醫生,就必須學習古時候的經方,也需要知道命理、卜筮等學術,能別具慧眼,當個好醫生。

    《黃帝內經》也有記載著「五運六氣」的審病治病方法,以五行金、木、水、火、土,又稱之為「五運」,配合天氣、氣象的「風、火、熱、濕、燥、寒」六氣在一年四季的變化,而能審斷這一年可能有什麼病情會發生,前面所舉的預見癸未年發生「金疫」,便是運用「五運六氣」計算而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3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