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pt&课件 > 课件10 > 正文
编号:11807432
穴位注射疗法.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90kb)。

    穴位注射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 概述

    1、概念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采用小剂量中药或西药注入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2、发展历史

    此疗法形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五十年代初期 ,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其名称经历了封闭疗法?a?a?°孔穴封闭疗法?±或称?°经穴封闭疗法?±或称?°穴位封闭?±?a?a?°穴位注射疗法?±三个阶段。穴位注射方法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从肌肉注射到神经阻滞的初创阶段(五十年代),推广应用阶段(六七十年代)和系统总结阶段(八九十年代),技术成熟应用阶段(近十年)。历经60余年,源于西医注射疗法,渐被中医所兼收,成为一种理论较为完整,科学技术含量较高用于极为广泛,疗效较为理想,前途极为广阔的疗法。

    治疗病症、所用药物、注射部位

    * 从治疗的病症来看,最初仅仅用于神经阻滞、缓解多种疼痛,其适用的范围比较狭窄,以后逐渐延伸到内外妇科、骨伤、皮肤等病种的研究,治疗的病种已不断扩大。据统计,七十年代,穴位注射的病种达100余种,涉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各科临床疾病。

    * 从所用药物看,经过了单纯阻滞神经的麻醉性药物阶段(如2%的普鲁卡因),试用0.9%氯化钠注射液、蒸馏水、抗生素,逐渐又增加了少部分抗生素,之后注射所用的药物,包括了可肌肉注射的绝大部分药物,如西药液体制剂、中药液体制剂、组织液等。随着临床实践的广泛应用,还增加了氧气、空气、血液、植物油注射液,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穴位注射的内容。

    * 从注射部位看,最初只局限于疼痛点,从阿是穴逐步发展到应用个别经穴奇穴以及人体的部分腧穴、耳穴等。

    穴位注射疗法的作用机制

    * 经络的作用:联系人体上下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反应病候。

    * 穴位的作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双向调整作用,药物对穴位的持久作用。

    * 药物的效能作用较其它作用给药具有用药量小,药物可经经络直达病所,药物吸收快,作用佳的优势。现代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穴位治疗尤其是部分穴位注射用药几乎与静脉途径给药见效速度、效果一致,是一种极好的给药途径。

    穴位注射疗法的特点

    *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中西药药理为基础,经穴位给药,发挥经络腧穴及药物的药效作用,更有利于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穴位注射治疗的操作较单纯针刺较为复杂,除与针刺相同者外,还必须熟练掌握穴位局部解剖、药物的适应症、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知识。

    * 适应病症广泛,凡临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神经针灸各科疾病均可用本法治疗,疗效较佳。穴位给药用药量小,可取的与大剂量肌肉注射或口服给药相同或更好的疗效,又可减少用药量。

    * 由于用药量较小,药物的毒副作用大为降低,因而安全性较强。

    * 药物作用与穴位局部药物浓度较高,药物在穴位滞留时间较长,使药疗时效及穴位刺激时间延长。

    * 穴位注射后,人体可随意活动而不受限制,较针刺的留针节省了治疗时间。

    * 补内服药物之不足,特别对体质虚弱、老人及儿童不能服药者更为适宜。

    穴位注射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 中医诸证、西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骨科、神经精神等各科疾病的治疗。也可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手术并发症的防治,对有些疑难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

    * 婴儿,诊断不清、意识障碍者,对某些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禁用该药,体质十分虚弱者,有频发晕针史的患者,穴位局部感染或较严重的皮肤病尽可能改用其它部位的穴位,孕妇下腹部、腰骶部腧穴以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尽量少用或不用。

    穴位注射疗法的取穴原则

    * 临床常以近部取穴、远道取穴、对症选穴三种,此三种方法可单选也可合选,临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穴。所选穴位通常有四种,经穴(后溪--手太阳小肠经)、奇穴(太阳穴,不归任何经脉)、阿是穴(不固定点,是一些疾病的反应点、压痛点、敏感点等)、耳穴(分布于耳廓上的穴位)。

    穴位注射疗法用药原则

    * 临床中穴位注射所用的药物非常广泛,有中药注射液,西药注射液,比较特殊的有自家血注射,蜂毒注射等;注射时有用单纯一种药液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290kb)